
都江明珠
楊柳河。
都江堰秦堰樓。
灌縣古城,一座與千年古堰相伴的古城,一座景城一體的古城,一座品味生活的古城,一座快鐵直達的古城。這個曾經遭受“5·12”大地震重創的古城,將在5月19日這**舉行盛大的開城儀式,正式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古城從2009年底開始實施整體打造,界面建筑全部按照川西明清風格打造,同時引水入城,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佛實現了歷史穿越,現代的煩惱和喧囂也同時驅散一空。夜間,古城和玉壘閣及山間亭閣共同亮燈,為災后重建的美麗古城再添一景。
登玉壘看浮云、依南橋賞寶瓶、上文廟拜孔圣、臨內江品夜啤、逛楊柳河休閑……大美古城入畫來,處處留下了游人由衷的贊嘆。目前,都江堰古城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業態調整大見成效、商業日益紅火,依托與都江堰景區之間“景城相擁”的自然稟賦,正在成為海內外游客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發展定位
都江堰第三張城市名片
都江堰市因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譽為“**之源”。2007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獲得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殊榮。“5·12”汶川特大地震前,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就已成為都江堰市支柱產業,曾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地震后,都江堰旅游業一度受到很大沖擊。四年的時間,如今幾大景區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從二王廟到天師洞,從虹口到龍池,從翠月湖到紫坪鋪,都江堰市的堅強與美麗一再讓世人震驚,旅游水平已**達到甚至超過震前。
在未來五年,都江堰市將圍繞成都市“五大興市戰略”的要求,努力建成城鄉一體化、**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生態田園化,宜人、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辦公室主任、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管理局局長馬遠見表示,都江堰將堅持高品位與注重多層次相結合,著力打造旅游綜合體,推進景區城區一體化。
通過實施“萬盞燈光耀古城”、“名木古樹秀古城”、“岷江活水進古城”等工程,融山、水、堰為一體……都江堰市古城區將以都江堰景區為依托,再次生機煥發,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國際旅游城市精品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典范區,并成為繼青城山景區、都江堰景區后的都江堰第三張城市名片。
景城一體
實現旅游功能互補共贏
都江堰市古城區即為原灌縣老縣城,現灌口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帶來了川西平原**的繁華盛世。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千年古城瞬間成為“站立的廢墟”。
地震發生后,都江堰市政府結合重建實際,以保護遺產、傳承文化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重建中,突出古城風貌特色,植入明清時期川西建筑元素,復原東門城樓、歷史古跡、歷史街巷。震后四年,古城重生,川西風韻猶存,歷史得以延續,文化得以宏揚。
灌縣古城按照“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主題定位,以“水為魂、文為脈、商為道、游為本”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大力實施“景城一體”戰略,使古城呈現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旅游形態,游人可以愜意地實現“一步進景區、一步入城區、可游與可玩”的“景城同游”方式,實現景城之間旅游功能的互補共贏。
古城的旅游建設堅持向景區標準看齊,4月底前實現了旅行團隊游客入城。今年,灌縣古城還將完成超過10億元的投資,**建成水利府、文廟公園等一批歷史文化展示項目,初步完成古城業態調整,形成“四態合一”(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國內**的歷史文化核心區和城市中心游憩區。
旅游環境
從游人直觀體驗來優化
古城區堅持從游人的直觀體驗出發,營造、優化旅游環境。首先是優化交通組織管理,規劃幸福路、南街、楊柳河街為步行街,在幸福路、楊柳河、文廟街、瑞蓮街等路口設置路阻系統,分時段控制機動車進出。就近設立停車場,方便機動車停放,設立了多個非機動車免費集中停放點位,規范非機動車的停放,開通古城旅游觀光車。
其次是完善標牌標識系統,在重點街口設置旅游標識標牌,方便游客輕松了解古城旅游線路。灌縣古城logo系統已**投入使用,它將古城*具特點的水元素和道元素巧妙結合為一體。
在完善旅游服務方面,新建了灌縣古城游客服務中心,將進一步設立東門城樓咨詢點和南橋咨詢點,加快完善停車場、24小時營業便利店、郵政網點、特色客棧、**公廁等旅游服務設施,逐步添置街道雕塑小品、坐凳、花器等“城市家具”。
古城還對中小街道的路面進行整治和維護,對古城區內架空線路進行清理和整改,規范自來水、天然氣地下管線鋪設。規范夜啤酒長廊商家經營活動,使夜啤酒長廊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和經營秩序。通過對古城旅游環境的優化,**營造舒適宜人的旅游環境。古城的旅游建設已初現成效,并將在5月19日舉行開城儀式,喜迎八方游客進古城。
業態調整
古城人氣商氣與日俱增
利用街道資源,發展旅游業態,是古城區進行業態調整的一項有力舉措。古城區對現有客棧進行規范提升,實施南街—西街樣板店、楊柳河酒吧、打造古城夜市,推進萬利酒店、水語藝術酒店等項目營業,加快時空之旅演藝項目的建設和《道解都江堰》實景演出的改版提升,形成具有都江堰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場化營銷平臺。
同時,整合各方資源優勢,合力培育古城旅游業態,以大幅度的經濟、稅收優惠政策,激勵引導業主和商家調整提升旅游業態。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資源為杠桿帶動業態調整,對已建成的白果巷、懋功寺等公共資源引入符合旅游業態的企業進行打造,成功引入項目40多個,儲備具有投資意向的商家200余家。
此外,還充分引導社會資源加快業態調整,借助商管公司推進業態調整。以南街、西街為重點,已引入中國黃金、巴蜀土特產等10多個項目,調整提升原有商家5家,已有40家商家符合旅游業態,并完成部分商家店招整改。有效利用楊柳河街道設置露天酒吧一條街,利用幸福路街道設置購物花車。
古城以街道公共資源為杠桿,帶動了周邊商家、業主,形成“一切為游客服務”的理念。如今,古城的業態培育已初現端倪,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有意在古城創業發展的商家加入其中,從而更好地積聚了人氣、商氣。有效的舉措,使古城區大街小巷形成聚集性休閑帶,帶動了古城區內休閑產業發展。
精品路線
西街茶馬古道打造完工
按照“景城一體”的思路,古城區將突出“拜水都江堰”的主題,打造形成都江堰景區、古城區、《道解都江堰》實景演出等為核心的6條精品旅游線路。灌縣古城東門名“宣化門”,于2010年重建,它是都江堰歷史城區與現代城區的分界處,也是古城區入口處的新地標。
幸福路是城區主要街道和城市核心,“5·12”大地震重建中,沿街建筑汲取了明清建筑元素,古風古韻不減當年。漫步在這條幸福路上,水文化景觀無處不在,潺潺流水、轉動的水車,給都江堰古城帶來了無限靈動的氣息。值得推薦的還有臨幸福路街面建成的四層中式木結構走馬轉角樓——“樓外樓”,是民國時期灌縣城內的標志性建筑。
古城區有一條有名的“玉石街”——西街,原為松茂古道起點。現在,西街已經幾乎恢復了當時的原貌,只是沒有了熱鬧的玉石生意,不過還是能讓人依稀感受到當年的繁榮。這次古城區打造還讓一些遺落的建筑、古道,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除了消失的古城墻,西街上的一段茶馬古道,也重新打造完工。
原汁原味的西街將作為古城區商業定位一個隆重推出的亮點,將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非物質遺產旅游特色體驗街區。業態規劃主要是體現茶馬古道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老四川城鎮生活的特色餐飲、小吃、民族主題餐廳、特色民族客棧、特色酒吧等。
花15元就可夜游都江堰
而南街是城區過往松茂古道的通道,現為連接城區與都江堰景區的主要通道,古城南門“導江門”位于南街南段。南街為回族聚居區,建有清真寺,店鋪多為民族特色服飾店、銅器鋪、**店、清真餐��館和小食店等,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民族特色。
恢復重建的古縣衙,則為老灌縣行政機構。新中國成立后改為灌縣人民政府,1988年5月為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地震中損毀,重建按清時規制恢復,再現明清古制。古縣衙規劃建筑面積為47143平米,地下停車位約620個,業態規劃主要是官府文化的體驗,包括文博展示、文物收藏和官府菜。
今后,都江堰景區公園游客將全部從灌縣古城進入,再通過南橋進入公園。整個玉壘山包括城隍廟,以及萬里長江**樓——玉壘閣,都將免費向市民開放。從今年5月1日起,景區離堆古園還將開放夜游景觀,在夜間7至9點正式開放,游客只需購買15元/人的門票,即可進入千年古園,感受、體味與白天不一樣的情韻。
如果此時夜幕尚未來臨,先不著急購票,可以在古城區尋找一家您喜愛的小吃店,打打牙祭。腳下是滔滔不絕的岷江水,四處是縹緲的古堰夜色,桌上是香氣四溢的美味佳肴,掌中是泡沫輕蕩的啤酒佳飲,南橋河邊上的夜啤酒長廊,正是都江堰餐飲文化的一大縮影。戀上都江堰,不妨找個溫馨實惠的酒店小住一晚,在夜色中盡情回憶前塵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