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明珠
杨柳河。
都江堰秦堰楼。
灌县古城,一座与千年古堰相伴的古城,一座景城一体的古城,一座品味生活的古城,一座快铁直达的古城。这个曾经遭受“5·12”大地震重创的古城,将在5月19日这**举行盛大的开城仪式,正式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古城从2009年底开始实施整体打造,界面建筑全部按照川西明清风格打造,同时引水入城,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佛实现了历史穿越,现代的烦恼和喧嚣也同时驱散一空。夜间,古城和玉垒阁及山间亭阁共同亮灯,为灾后重建的美丽古城再添一景。
登玉垒看浮云、依南桥赏宝瓶、上文庙拜孔圣、临内江品夜啤、逛杨柳河休闲……大美古城入画来,处处留下了游人由衷的赞叹。目前,都江堰古城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业态调整大见成效、商业日益红火,依托与都江堰景区之间“景城相拥”的自然禀赋,正在成为海内外游客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发展定位
都江堰第三张城市名片
都江堰市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之源”。2007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获得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殊荣。“5·12”汶川特大地震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就已成为都江堰市支柱产业,曾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地震后,都江堰旅游业一度受到很大冲击。四年的时间,如今几大景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从二王庙到天师洞,从虹口到龙池,从翠月湖到紫坪铺,都江堰市的坚强与美丽一再让世人震惊,旅游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震前。
在未来五年,都江堰市将围绕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要求,努力建成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生态田园化,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马远见表示,都江堰将坚持高品位与注重多层次相结合,着力打造旅游综合体,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
通过实施“万盏灯光耀古城”、“名木古树秀古城”、“岷江活水进古城”等工程,融山、水、堰为一体……都江堰市古城区将以都江堰景区为依托,再次生机焕发,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国际旅游城市精品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区,并成为继青城山景区、都江堰景区后的都江堰第三张城市名片。
景城一体
实现旅游功能互补共赢
都江堰市古城区即为原灌县老县城,现灌口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带来了川西平原**的繁华盛世。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千年古城瞬间成为“站立的废墟”。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政府结合重建实际,以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重建中,突出古城风貌特色,植入明清时期川西建筑元素,复原东门城楼、历史古迹、历史街巷。震后四年,古城重生,川西风韵犹存,历史得以延续,文化得以宏扬。
灌县古城按照“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主题定位,以“水为魂、文为脉、商为道、游为本”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大力实施“景城一体”战略,使古城呈现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旅游形态,游人可以惬意地实现“一步进景区、一步入城区、可游与可玩”的“景城同游”方式,实现景城之间旅游功能的互补共赢。
古城的旅游建设坚持向景区标准看齐,4月底前实现了旅行团队游客入城。今年,灌县古城还将完成超过10亿元的投资,**建成水利府、文庙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展示项目,初步完成古城业态调整,形成“四态合一”(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国内**的历史文化核心区和城市中心游憩区。
旅游环境
从游人直观体验来优化
古城区坚持从游人的直观体验出发,营造、优化旅游环境。首先是优化交通组织管理,规划幸福路、南街、杨柳河街为步行街,在幸福路、杨柳河、文庙街、瑞莲街等路口设置路阻系统,分时段控制机动车进出。就近设立停车场,方便机动车停放,设立了多个非机动车免费集中停放点位,规范非机动车的停放,开通古城旅游观光车。
其次是完善标牌标识系统,在重点街口设置旅游标识标牌,方便游客轻松了解古城旅游线路。灌县古城logo系统已**投入使用,它将古城*具特点的水元素和道元素巧妙结合为一体。
在完善旅游服务方面,新建了灌县古城游客服务中心,将进一步设立东门城楼咨询点和南桥咨询点,加快完善停车场、24小时营业便利店、邮政网点、特色客栈、**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添置街道雕塑小品、坐凳、花器等“城市家具”。
古城还对中小街道的路面进行整治和维护,对古城区内架空线路进行清理和整改,规范自来水、天然气地下管线铺设。规范夜啤酒长廊商家经营活动,使夜啤酒长廊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和经营秩序。通过对古城旅游环境的优化,**营造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古城的旅游建设已初现成效,并将在5月19日举行开城仪式,喜迎八方游客进古城。
业态调整
古城人气商气与日俱增
利用街道资源,发展旅游业态,是古城区进行业态调整的一项有力举措。古城区对现有客栈进行规范提升,实施南街—西街样板店、杨柳河酒吧、打造古城夜市,推进万利酒店、水语艺术酒店等项目营业,加快时空之旅演艺项目的建设和《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的改版提升,形成具有都江堰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场化营销平台。
同时,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合力培育古城旅游业态,以大幅度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引导业主和商家调整提升旅游业态。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为杠杆带动业态调整,对已建成的白果巷、懋功寺等公共资源引入符合旅游业态的企业进行打造,成功引入项目40多个,储备具有投资意向的商家200余家。
此外,还充分引导社会资源加快业态调整,借助商管公司推进业态调整。以南街、西街为重点,已引入中国黄金、巴蜀土特产等10多个项目,调整提升原有商家5家,已有40家商家符合旅游业态,并完成部分商家店招整改。有效利用杨柳河街道设置露天酒吧一条街,利用幸福路街道设置购物花车。
古城以街道公共资源为杠杆,带动了周边商家、业主,形成“一切为游客服务”的理念。如今,古城的业态培育已初现端倪,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有意在古城创业发展的商家加入其中,从而更好地积聚了人气、商气。有效的举措,使古城区大街小巷形成聚集性休闲带,带动了古城区内休闲产业发展。
精品路线
西街茶马古道打造完工
按照“景城一体”的思路,古城区将突出“拜水都江堰”的主题,打造形成都江堰景区、古城区、《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等为核心的6条精品旅游线路。灌县古城东门名“宣化门”,于2010年重建,它是都江堰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区的分界处,也是古城区入口处的新地标。
幸福路是城区主要街道和城市核心,“5·12”大地震重建中,沿街建筑汲取了明清建筑元素,古风古韵不减当年。漫步在这条幸福路上,水文化景观无处不在,潺潺流水、转动的水车,给都江堰古城带来了无限灵动的气息。值得推荐的还有临幸福路街面建成的四层中式木结构走马转角楼——“楼外楼”,是民国时期灌县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古城区有一条有名的“玉石街”——西街,原为松茂古道起点。现在,西街已经几乎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只是没有了热闹的玉石生意,不过还是能让人依稀感受到当年的繁荣。这次古城区打造还让一些遗落的建筑、古道,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除了消失的古城墙,西街上的一段茶马古道,也重新打造完工。
原汁原味的西街将作为古城区商业定位一个隆重推出的亮点,将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遗产旅游特色体验街区。业态规划主要是体现茶马古道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老四川城镇生活的特色餐饮、小吃、民族主题餐厅、特色民族客栈、特色酒吧等。
花15元就可夜游都江堰
而南街是城区过往松茂古道的通道,现为连接城区与都江堰景区的主要通道,古城南门“导江门”位于南街南段。南街为回族聚居区,建有清真寺,店铺多为民族特色服饰店、铜器铺、**店、清真餐饮馆和小食店等,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民族特色。
恢复重建的古县衙,则为老灌县行政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灌县人民政府,1988年5月为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地震中损毁,重建按清时规制恢复,再现明清古制。古县衙规划建筑面积为47143平米,地下停车位约620个,业态规划主要是官府文化的体验,包括文博展示、文物收藏和官府菜。
今后,都江堰景区公园游客将全部从灌县古城进入,再通过南桥进入公园。整个玉垒山包括城隍庙,以及万里长江**楼——玉垒阁,都将免费向市民开放。从今年5月1日起,景区离堆古园还将开放夜游景观,在夜间7至9点正式开放,游客只需购买15元/人的门票,即可进入千年古园,感受、体味与白天不一样的情韵。
如果此时夜幕尚未来临,先不着急购票,可以在古城区寻找一家您喜爱的小吃店,打打牙祭。脚下是滔滔不绝的岷江水,四处是缥缈的古堰夜色,桌上是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掌中是泡沫轻荡的啤酒佳饮,南桥河边上的夜啤酒长廊,正是都江堰餐饮文化的一大缩影。恋上都江堰,不妨找个温馨实惠的酒店小住一晚,在夜色中尽情回忆前尘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