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旅游網-中國旅游報 時間:2011年7月5日
夏日,天柱山,大雨過后,一道美麗的彩虹斜斜地掛上湛藍的天空,游人歡呼說,這是“擎天一柱”托起的。 而在記者看來,今天,經過近幾年升級改造和榮膺5A級景區后的天柱山,一如這彩虹,漂亮艷麗,令人贊嘆。
把目標定好,讓天柱山不再委屈
在中國風景名勝區中,沒有哪一個像天柱山那樣,飽嘗受寵和失落的滋味。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面對大氣磅礴、主峰如“擎天一柱”的天柱山,豪氣頓發,當即賜封天柱山為南岳。但700多年后,這一尊號被隋文帝下詔廢除,改南岳為湖南衡山。原因何在?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但后人越來越相信,天柱山“路難走、山難上、景難現”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直到20世紀**十年代,當黃山、九華山旅游業如日中天發展的時候,天柱山仍顯寂靜,以致余秋雨大惑不解地寫下了《寂寞天柱山》,要問“堂堂天柱山為何游人這般**?”毫無疑問,天柱山交通等基礎設施差、產品開發不理想等仍是主要原因。
2003年,夏吉侃由分管工業的副縣長調任天柱山管委會主持工作,任潛山縣委副書記、天柱山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這一調動,拉開了天柱山大洗禮的序幕。
旅游業怎么搞?或許一開始他也不清楚。但分管工業的履歷讓他清楚地知道,產品、流通、營銷對于一個企業意味著什么。
漸漸地,一個想法在他腦海中變得清晰:對天柱山要動“大手術”,要有勇氣打破制約天柱山發展的“瓶頸”。一幅藍圖在他面前展開:進山的路要修好,游覽的步道要設計好,天柱山的美景要開發好,基礎設施要配套好,文化內涵要挖掘好,品牌形象要塑造好。一句話,要打造一個科學合理、符合現代旅游市場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循著這個目標,天柱山開始了她一氣呵成的科學演變。
把進山的路修好,讓游客通暢地進來
七八年前去過天柱山的人知道,那時從縣城去天柱山沒有像樣的公路,一條狹窄、凹凸不平的鄉級公路讓游客飽受顛簸之苦。要發展現代旅游,靠這樣的公路怎么行?
2005年至2007年間,天柱山通過自籌及貸款籌資近2億元相繼擴修了從縣城高速路入口至天柱山主景區的車野公路、野茶公路和茶馬公路,路面全長40公里,全部按國家重丘二級旅游公路標準建設,平坦舒適。同時配套新建了三祖寺、茶莊、馬祖庵三大停車場和游客服務中心。安徽省建設廳領導評價說,天柱山經歷了一次**,旅游品位上了幾個檔次。
2007年,天柱山結合爭創5A級旅游景區,再次斥資千萬元,高標準地拓改了馬祖至和平、茶莊至龍潭總長17公里的環山公路。如今,天柱山的自駕游異常火爆,車友們說,駕車馳騁在天柱山的環山公路上,感覺十分爽,這本身就是一種旅游。把游道開辟好,讓美景走出來
天柱山開發之初,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原因,在游道的設計上基本是因地制宜。部分路段不僅狹窄難行,同時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設計,一些美景沒有被挖掘出來,仍藏在深閨人不知。
2007年,天柱山借創建5A級景區契機,投資1500多萬元拓寬老游道,開辟新游線,對主峰景區進行高標準、藝術化的設計和打造。新游線選址科學,被全省住建系統評為“優良示范工程”。
今天,當游客興高采烈地走在新游線上的時候,他們或許不會想到要在這叢山密林中開出這些新游線是多么的難,尤其是新游線選址,既要能引景出山,又要科學環保,天柱山人叫它“找路”。
2008年8月的**上午,天柱山上下著小雨。在蓮花峰一側,有十來個人正忙著將一條繩子的一頭拴在樹跟上,在腰間套上**扣后用雙手抓住繩子吃力地一步步向近百米深的山谷滑下去……這可不是驢友在野外探險,而是由夏吉侃親率的“勘探隊”在“找路”。天柱山旅游公司工程部經理楊佩忠說,像這樣的找路,在主峰改造啟動前,幾乎每周都有一兩次。早上七點鐘帶著繩索和干糧(中飯)出發,下午兩三點鐘才能吃中飯,等晚上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已是七八點鐘了。找路就是沒路,上高山、下絕壁全靠雙手抓住繩索開路,手腳磨得鮮血淋漓是正常事。有時我們勸夏吉侃不要下了,他堅持說,我不親自去看看心里不踏實。
把文化挖掘好,讓天柱山厚重起來
天柱山是古皖文化的薈萃地,文化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李白、白居易、蘇軾在石牛古洞縱情吟唱……
夏吉侃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人文景觀是天柱山旅游的重要支撐,在進行主峰景區改造的同時,我們就開始醞釀如何保護好、利用好和開發好文化資源這塊富有的旅游寶藏,并適時啟動了山谷流泉文化園建設。
天柱山山谷流泉文化園堪稱文化景觀建設的典范。
山谷流泉,顧名思義是谷中流水潺潺。但它更大的旅游價值是在這千余米的山谷里匯集了300余方摩崖石刻,這些石刻跨越1000多年,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李翱、李德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達官文豪的詩文真跡,十分珍貴。
2009年,天柱山結合5A創建,對山谷流泉和三祖寺景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投資3000多萬元打造了融書法、石刻、茶藝、禪道與畫展于一體的山谷流泉文化園,并于2010年建成開放。
把品牌打造好,讓天柱山響起來
天柱山在加強景區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一直致力于品牌打造,并取得了巨大成績。
2011年5月,也是天柱山品牌建設鮮花綻放的春天——他們投入6年時間爭創的5A級旅游景區終于喜獲批準、捧牌而歸。今天,天柱山已走進國家**景區的行列。
日前見到夏吉侃,談到5A,他又多了一份喜悅和自信:“5A對于我們真正的含意,遠不止是一個品牌、一個榮譽,而是一個目標、一個動力。這些年我們立足于以創建5A級為抓手,**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2007年天柱山啟動5A創建工作,當時一下子就理出了200多項創建任務,將其分解到52個責任單位具體實施,掀起了天柱山歷史上規模*大的旅游建設行動,先后投入近3億元進行軟硬件改造,確保了創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天柱山品牌創建的另一個含義是在景區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堅決杜絕低水平開發建設,所有規劃設計和建筑施工隊全部是行業**的,他們要建百年建筑。能做到這點,難能可貴。
“十一五”期間,天柱山旅游事業發展受到國家、省市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2009年,多位黨和*****相繼視察天柱山,對天柱山的旅游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國家林業局、省國土資源廳、住建廳、省旅游局先后在天柱山召開現場觀摩會議,擴大了天柱山在業界的影響力。創5A級關鍵時期,省旅游局局長胡學凡多次專題聽取匯報、指導創建。
今天,天柱山已擁有眾多響亮的品牌: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內科普教育基地、國內***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工作優良單位、國內旅游系統先進集體,潛山縣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評定為“安徽省旅游強縣”、并被省政府列入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創建5A級成功后,天柱山管委會立即召開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動員大會,他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登攀。
產品的升級,品牌的提升,促進了天柱山旅游業的快速發展。2010年,天柱山共接待游客239.37萬人次,**突破200萬大關;旅游總收入9.37億元,同比增長均達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