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旅游网-中国旅游报 时间:2011年7月5日
夏日,天柱山,大雨过后,一道美丽的彩虹斜斜地挂上湛蓝的天空,游人欢呼说,这是“擎天一柱”托起的。 而在记者看来,今天,经过近几年升级改造和荣膺5A级景区后的天柱山,一如这彩虹,漂亮艳丽,令人赞叹。
把目标定好,让天柱山不再委屈
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没有哪一个像天柱山那样,饱尝受宠和失落的滋味。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面对大气磅礴、主峰如“擎天一柱”的天柱山,豪气顿发,当即赐封天柱山为南岳。但700多年后,这一尊号被隋文帝下诏废除,改南岳为湖南衡山。原因何在?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但后人越来越相信,天柱山“路难走、山难上、景难现”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直到20世纪**十年代,当黄山、九华山旅游业如日中天发展的时候,天柱山仍显寂静,以致余秋雨大惑不解地写下了《寂寞天柱山》,要问“堂堂天柱山为何游人这般**?”毫无疑问,天柱山交通等基础设施差、产品开发不理想等仍是主要原因。
2003年,夏吉侃由分管工业的副县长调任天柱山管委会主持工作,任潜山县委副书记、天柱山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这一调动,拉开了天柱山大洗礼的序幕。
旅游业怎么搞?或许一开始他也不清楚。但分管工业的履历让他清楚地知道,产品、流通、营销对于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
渐渐地,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变得清晰:对天柱山要动“大手术”,要有勇气打破制约天柱山发展的“瓶颈”。一幅蓝图在他面前展开:进山的路要修好,游览的步道要设计好,天柱山的美景要开发好,基础设施要配套好,文化内涵要挖掘好,品牌形象要塑造好。一句话,要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循着这个目标,天柱山开始了她一气呵成的科学演变。
把进山的路修好,让游客通畅地进来
七八年前去过天柱山的人知道,那时从县城去天柱山没有像样的公路,一条狭窄、凹凸不平的乡级公路让游客饱受颠簸之苦。要发展现代旅游,靠这样的公路怎么行?
2005年至2007年间,天柱山通过自筹及贷款筹资近2亿元相继扩修了从县城高速路入口至天柱山主景区的车野公路、野茶公路和茶马公路,路面全长40公里,全部按国家重丘二级旅游公路标准建设,平坦舒适。同时配套新建了三祖寺、茶庄、马祖庵三大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安徽省建设厅领导评价说,天柱山经历了一次**,旅游品位上了几个档次。
2007年,天柱山结合争创5A级旅游景区,再次斥资千万元,高标准地拓改了马祖至和平、茶庄至龙潭总长17公里的环山公路。如今,天柱山的自驾游异常火爆,车友们说,驾车驰骋在天柱山的环山公路上,感觉十分爽,这本身就是一种旅游。把游道开辟好,让美景走出来
天柱山开发之初,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在游道的设计上基本是因地制宜。部分路段不仅狭窄难行,同时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美景没有被挖掘出来,仍藏在深闺人不知。
2007年,天柱山借创建5A级景区契机,投资1500多万元拓宽老游道,开辟新游线,对主峰景区进行高标准、艺术化的设计和打造。新游线选址科学,被全省住建系统评为“优良示范工程”。
今天,当游客兴高采烈地走在新游线上的时候,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要在这丛山密林中开出这些新游线是多么的难,尤其是新游线选址,既要能引景出山,又要科学环保,天柱山人叫它“找路”。
2008年8月的**上午,天柱山上下着小雨。在莲花峰一侧,有十来个人正忙着将一条绳子的一头拴在树跟上,在腰间套上**扣后用双手抓住绳子吃力地一步步向近百米深的山谷滑下去……这可不是驴友在野外探险,而是由夏吉侃亲率的“勘探队”在“找路”。天柱山旅游公司工程部经理杨佩忠说,像这样的找路,在主峰改造启动前,几乎每周都有一两次。早上七点钟带着绳索和干粮(中饭)出发,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吃中饭,等晚上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已是七八点钟了。找路就是没路,上高山、下绝壁全靠双手抓住绳索开路,手脚磨得鲜血淋漓是正常事。有时我们劝夏吉侃不要下了,他坚持说,我不亲自去看看心里不踏实。
把文化挖掘好,让天柱山厚重起来
天柱山是古皖文化的荟萃地,文化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锡,李白、白居易、苏轼在石牛古洞纵情吟唱……
夏吉侃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景观是天柱山旅游的重要支撑,在进行主峰景区改造的同时,我们就开始酝酿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和开发好文化资源这块富有的旅游宝藏,并适时启动了山谷流泉文化园建设。
天柱山山谷流泉文化园堪称文化景观建设的典范。
山谷流泉,顾名思义是谷中流水潺潺。但它更大的旅游价值是在这千余米的山谷里汇集了300余方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跨越1000多年,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李翱、李德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达官文豪的诗文真迹,十分珍贵。
2009年,天柱山结合5A创建,对山谷流泉和三祖寺景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了融书法、石刻、茶艺、禅道与画展于一体的山谷流泉文化园,并于2010年建成开放。
把品牌打造好,让天柱山响起来
天柱山在加强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品牌打造,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2011年5月,也是天柱山品牌建设鲜花绽放的春天——他们投入6年时间争创的5A级旅游景区终于喜获批准、捧牌而归。今天,天柱山已走进国家**景区的行列。
日前见到夏吉侃,谈到5A,他又多了一份喜悦和自信:“5A对于我们真正的含意,远不止是一个品牌、一个荣誉,而是一个目标、一个动力。这些年我们立足于以创建5A级为抓手,**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07年天柱山启动5A创建工作,当时一下子就理出了200多项创建任务,将其分解到52个责任单位具体实施,掀起了天柱山历史上规模*大的旅游建设行动,先后投入近3亿元进行软硬件改造,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天柱山品牌创建的另一个含义是在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建设,所有规划设计和建筑施工队全部是行业**的,他们要建百年建筑。能做到这点,难能可贵。
“十一五”期间,天柱山旅游事业发展受到国家、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2009年,多位党和*****相继视察天柱山,对天柱山的旅游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国家林业局、省国土资源厅、住建厅、省旅游局先后在天柱山召开现场观摩会议,扩大了天柱山在业界的影响力。创5A级关键时期,省旅游局局长胡学凡多次专题听取汇报、指导创建。
今天,天柱山已拥有众多响亮的品牌: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内科普教育基地、国内***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良单位、国内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潜山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定为“安徽省旅游强县”、并被省政府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5A级成功后,天柱山管委会立即召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动员大会,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登攀。
产品的升级,品牌的提升,促进了天柱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天柱山共接待游客239.37万人次,**突破200万大关;旅游总收入9.37亿元,同比增长均达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