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11年6月24日
昨日上午,《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旅游總體規劃》(下稱“規劃”)專家評審會議在西湖賓館舉行。規劃獲得通過,但需根據專家意見作出一定修改。
根據規劃,惠州西湖將在10年時間里打造成開放式的“大西湖”,成為珠三角**文化休閑旅游區、城市旅游增長極核和組織中心。
為城市升級發展提供新動力
規劃將西湖的發展總體目標定為珠三角**文化休閑旅游區、城市旅游增長極核和組織中心。
規劃組負責人說,這是根據惠州市打造休閑之都、建設粵港澳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的戰略定位而定的。
西湖風景名勝區規劃范圍由西湖和紅花湖景區組成,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未來10年,西湖在惠州市城市旅游、城市生活和經濟、社會和環境中的總和帶動作用日趨加強,成為**城市精神的文化核心區,富有魅力的旅游休閑區,天人合一的上等生態綠洲,惠州城市升級發展的新動力。
概括而言,西湖要成為惠州城市文化中心、休閑勝地、城市綠肺和發展引擎。
這10年西湖的發展將分為3個階段進行。近期(2010年―2012年)將基于西湖作為惠州五大旅游組團之一的戰略定位,重點突出西湖歷史名湖特色,體現其嶺南文化代表地的形象和地位,高標準推進旅游升級,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打造惠州文化旅游品牌。
2013年―2015年為發展中期,在此階段內將深度挖掘開發歷史文化、生態、環湖商業、人居內涵,整合惠州西湖、中心城區、特色街區的資源優勢,形成文化休閑與創意產業集群,初步建成集休閑、體驗、購物于一體的環湖RBD(游憩商業旅游區)。
遠期發展階段為2016年―2020年。這5年時間內將提升西湖旅游國際化、多元化、產業化運作水平,打造開放式“大西湖”,建成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旅游環境宜人、服務質量上乘、特色鮮明并具有強大綜合競爭力的精品化城市旅游組團,成為惠州粵港澳休閑度假基地龍頭,惠州市升級發展的強力增長點,珠三角**文化休閑旅游區。
秉承文化、市場、社會、生態四原則
規劃組負責人說,西湖風景名勝區的規劃秉承了文化、市場、社會和生態四個原則。在文化上**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元素與創意休閑歷年的融合;在市場上把握需求導向,面向市場,運營城市;在社會原則方面,在發展旅游同時,帶動惠州城市升級、惠及社區居民;在生態上優化生態環境,提倡低碳綠念,增加綠色吸引。
專家組成員、廣州市旅游局規劃處處長彭鐵山說,規劃提出要注重西湖生態環境保護這一點值得提倡。
西湖的旅游規劃是基于**理念,面向綜合性市場需求,倡導資源無限化、旅游無限化、項目無限化,強化旅游休閑與歷史傳承、創意產業、文化科教、園林景觀、生態環境、居住社區、商業流通和城市建設的良好結合和互動,*終實現景區功能與城區、湖區和社區功能在空間上的高度復合與一體化,整合景區和周邊旅游資源,提升整體吸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大西湖,**城市旅游,打造休閑文化中心,形成**型旅游區。
實現景區、湖區、城區三位一體
根據上述戰略定位,規劃組制定了主要戰略,分別是“大西湖”戰略、“惠州之心”戰略和“休閑西湖”戰略。
何為“大西湖”?跳出西湖發展西湖,面向市民和旅客兩個市場,拓展空間升級功能,在管理體制、產品形態、運營模式、項目設施等方面實現**。
“惠州之心”指的是實施城湖一體,依托和**城市,把西湖的升級融入惠州城市發展戰略,實現旅游發展與城市建設的有機對接,把西湖打造成為體現城市精神的文化之心、活力之心、生活之心。
“休閑西湖”則指的是要充分整合城市已有休閑資源,發掘城市文脈,利用自然生態環境,增加城市休閑游憩的內涵吸引,打造環湖RBD,提升休閑生活質量。
規劃組負責人說,在空間上,要實現景區與湖區和城區三位一體,形成以惠州西湖為中心,融合高榜山、紅花湖景區、市會展中心、東江游以及規劃中的惠園登高周邊景區和老城區水東街等特色街區的城市旅游組團;在功能上使西湖成為集文化體驗、購物娛樂、康體休憩、生態環保等多功能于一體,具備區域品牌、綜合發展、產業帶動效應的復合型旅游區;在市場上成為以綜合性多層面近域大眾旅游市場為主體,共享惠州本地居民休閑市場與外來旅游市場;在經營上打造開放式“大西湖”免費景區,以“免費西湖”增加惠州城市旅游的吸引,在經營上大景區免費與增加消費點相結合。
■觀點盯著本地找客源眼界不夠寬
根據規劃,在國內客源方面,惠州西湖將以惠州本地客源市場為**客源市場,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小珠三角城市集群及港澳地區為二級客源市場,內地其他城市為三級市場。
專家組成員、廣州市旅游局規劃處處長彭鐵山認為,惠州西湖應該跳出惠州,至少應該將珠三角城市作為**市場,而不是惠州本地客源市場。
關于惠州西湖的特色,專家組成員、惠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原總工程師劉家駒認為,惠州西湖應著重突出西湖與城市的關系。湖與城交相融合,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親切的空間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