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1年6月24日
昨日上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下称“规划”)专家评审会议在西湖宾馆举行。规划获得通过,但需根据专家意见作出一定修改。
根据规划,惠州西湖将在10年时间里打造成开放式的“大西湖”,成为珠三角**文化休闲旅游区、城市旅游增长极核和组织中心。
为城市升级发展提供新动力
规划将西湖的发展总体目标定为珠三角**文化休闲旅游区、城市旅游增长极核和组织中心。
规划组负责人说,这是根据惠州市打造休闲之都、建设粤港澳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战略定位而定的。
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未来10年,西湖在惠州市城市旅游、城市生活和经济、社会和环境中的总和带动作用日趋加强,成为**城市精神的文化核心区,富有魅力的旅游休闲区,天人合一的上等生态绿洲,惠州城市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概括而言,西湖要成为惠州城市文化中心、休闲胜地、城市绿肺和发展引擎。
这10年西湖的发展将分为3个阶段进行。近期(2010年―2012年)将基于西湖作为惠州五大旅游组团之一的战略定位,重点突出西湖历史名湖特色,体现其岭南文化代表地的形象和地位,高标准推进旅游升级,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惠州文化旅游品牌。
2013年―2015年为发展中期,在此阶段内将深度挖掘开发历史文化、生态、环湖商业、人居内涵,整合惠州西湖、中心城区、特色街区的资源优势,形成文化休闲与创意产业集群,初步建成集休闲、体验、购物于一体的环湖RBD(游憩商业旅游区)。
远期发展阶段为2016年―2020年。这5年时间内将提升西湖旅游国际化、多元化、产业化运作水平,打造开放式“大西湖”,建成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环境宜人、服务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并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精品化城市旅游组团,成为惠州粤港澳休闲度假基地龙头,惠州市升级发展的强力增长点,珠三角**文化休闲旅游区。
秉承文化、市场、社会、生态四原则
规划组负责人说,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秉承了文化、市场、社会和生态四个原则。在文化上**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元素与创意休闲历年的融合;在市场上把握需求导向,面向市场,运营城市;在社会原则方面,在发展旅游同时,带动惠州城市升级、惠及社区居民;在生态上优化生态环境,提倡低碳绿念,增加绿色吸引。
专家组成员、广州市旅游局规划处处长彭铁山说,规划提出要注重西湖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点值得提倡。
西湖的旅游规划是基于**理念,面向综合性市场需求,倡导资源无限化、旅游无限化、项目无限化,强化旅游休闲与历史传承、创意产业、文化科教、园林景观、生态环境、居住社区、商业流通和城市建设的良好结合和互动,*终实现景区功能与城区、湖区和社区功能在空间上的高度复合与一体化,整合景区和周边旅游资源,提升整体吸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大西湖,**城市旅游,打造休闲文化中心,形成**型旅游区。
实现景区、湖区、城区三位一体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规划组制定了主要战略,分别是“大西湖”战略、“惠州之心”战略和“休闲西湖”战略。
何为“大西湖”?跳出西湖发展西湖,面向市民和旅客两个市场,拓展空间升级功能,在管理体制、产品形态、运营模式、项目设施等方面实现**。
“惠州之心”指的是实施城湖一体,依托和**城市,把西湖的升级融入惠州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对接,把西湖打造成为体现城市精神的文化之心、活力之心、生活之心。
“休闲西湖”则指的是要充分整合城市已有休闲资源,发掘城市文脉,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城市休闲游憩的内涵吸引,打造环湖RBD,提升休闲生活质量。
规划组负责人说,在空间上,要实现景区与湖区和城区三位一体,形成以惠州西湖为中心,融合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市会展中心、东江游以及规划中的惠园登高周边景区和老城区水东街等特色街区的城市旅游组团;在功能上使西湖成为集文化体验、购物娱乐、康体休憩、生态环保等多功能于一体,具备区域品牌、综合发展、产业带动效应的复合型旅游区;在市场上成为以综合性多层面近域大众旅游市场为主体,共享惠州本地居民休闲市场与外来旅游市场;在经营上打造开放式“大西湖”免费景区,以“免费西湖”增加惠州城市旅游的吸引,在经营上大景区免费与增加消费点相结合。
■观点盯着本地找客源眼界不够宽
根据规划,在国内客源方面,惠州西湖将以惠州本地客源市场为**客源市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小珠三角城市集群及港澳地区为二级客源市场,内地其他城市为三级市场。
专家组成员、广州市旅游局规划处处长彭铁山认为,惠州西湖应该跳出惠州,至少应该将珠三角城市作为**市场,而不是惠州本地客源市场。
关于惠州西湖的特色,专家组成员、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原总工程师刘家驹认为,惠州西湖应着重突出西湖与城市的关系。湖与城交相融合,这是一种让人觉得亲切的空间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