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121:16:54 來源:燕趙都市網
燕趙都市網張家口電(記者張巖)5月31日上午,張家口市大境門廣場彩旗飄揚、氣氛熱烈,張家口市橋西區、張家口市旅游局等有關部門現場舉行了大境門4A級景區揭牌儀式。
4A級景區揭牌儀式現場
據介紹,張家口市橋西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該區按照張家口市“4+3”產業發展定位,大力實施文化興區戰略,累計投入了近7億元,先后建成5大景區、近50個重要景點,基本形成了城區一日游、兩日游旅游線路。同時,大境門—西太平山景區是橋西繼安家溝景區成功申報國家4A級景區之后,張家口市區內又一個順利通過驗收的國家4A級景區,使張家口橋西區文化旅游產業的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大境門位于張家口市區北端,建于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它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有木質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臺,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墻。門楣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岳——當時的地方軍政首腦于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大字,蒼勁壯觀。相傳,清康熙皇帝遠征回歸京都,夜經此地,曾露宿大境門外,后建臥龍亭和將軍亭。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張家口市區長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長450公里。其中屬于橋西境內長城全長3700米,皆沿山勢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壘筑,灰漿勾縫而成。大境門外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同時,大境門也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場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業都市,被稱為“路陸商埠”、“皮都”。大境門,自古作為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蒙漢兩族人民交通和貿易邊口,為發展蒙漢兩族人民的友好關系,溝通內地與邊塞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后,大境門受到保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境門在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級政府對保護工作更加重視,在20世紀90年代,張家口全市人民和駐軍捐資對大境門西邊的城墻曾進行過一次修繕,使大境門免于坍塌。2005年張家口市政府、橋西區政府制定了大境門保護規劃方案,籌措了680萬元資金,用于將長城外大境門東、西兩側6000多平方米方圓內的56戶居民全部遷出,已拆除房屋140多間,計劃恢復大境門外東側長城一百米,再現從明隆慶五年至民國,長達450年互市、邊貿市場原貌。
2011年,為進一步加快挖掘、整合由歷史文化、長城文化、古建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品牌資源,橋西區啟動了大境門棚戶區改造項目,并由張家口市城投公司計劃總投資9.6億元,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對大境門周邊區域進行整體修復和改造開發。改造項目涵蓋了商業、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其中歷史文化設施修建涵蓋博物館、領事館、票號、洋行、來遠堡子城、總管署、觀市樓、會館及表現張庫大道歷史的標志性建筑等;宗教文化包括千佛寺、關帝廟、山神廟、城隍廟等十座歷史宗教建筑;商業業態主要有商鋪、餐飲、茶館、賓館等。通過修復性建設,形成仿明清步行一條街。
張家口市橋西區區長孫海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境門順利晉升為4A級景區,對于橋西旅游產業來說,是新的起點和征程,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步,今后,橋西將按照構筑“主城區旅游服務圈”的發展思路,立足打造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奮斗目標,堅定不移的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全區**主導產業全力推進,加速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大發展、快發展。
編輯:石利平 來源:燕趙都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