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7 14:33:21
——我市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之旅游產品篇 東北網牡丹江8月27日訊各景點、景區內高漲的人氣和大幅增長的旅游收入,讓去年我市旅游市場著實“火”了一把,出現了多年未見的“井噴”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偶然,是因為南方氣候反常,而我市則具備了其他地區多欠缺的氣候適宜的優勢。
如果說去年是偶然的話,可今年我市旅游市場卻仍延續了去年的高速高調,不但景點、景區人氣旺盛,餐飲住宿行業應接不暇,旅游收入也仍然是“一月三遷”、步步登高,上半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1.94億元,同比增長18%。“貿旅牽動”戰略已開始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升溫,而迅速展開“雙翼”。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井噴”現象的出現及持續是因為我市正在勾畫一幅圍繞牡丹江城區,以“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為理念,把旅游產業全方位地融入打造“休閑、宜居、幸福”名城的大背景中來謀劃,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旅游讓生活更精彩”作為城市理想的城旅一體化的“藍圖”。
轉型升級**步:典型引路
也許,至今還有不少牡丹江人會記得,幾年前“三道關”景區的景象。作為距離我市市區*近的自然風光景區,“三道關”一直被稱為牡丹江的“后花園”,其山水風光之秀美,負氧離子之富集在整個東北地區也不多見,尤其是該景區不用登高費力就能欣賞到溪水在巨石間穿流而過的景象,更是吸引了無數游客到此觀光、野營。雖然該景區的自然風光具有非常強的特性,是一處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市場,但由于其一直以來的粗放式運營,導致了游客到該景區游玩必須采取自助游的方式,除了能在景區內租上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吃上幾串羊肉串外,無處住宿,缺少餐飲設施,甚至于除了山間的臺階、石凳外,沒有其他的休閑娛樂設施,就連進入景區的道路也是土路。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雖有好山好水,但每年旅游季節“三道關”景區仍存在客流不旺、收入不高的現實問題。
從去年開始,三道關景區開始邁上升級換代的步伐。加寬墊厚的水泥景區大道,設施齊備的住宿旅館,可品嘗到團餐及各種炒菜的餐飲飯店,沿著溪流順勢而下的板式木屋,依據景區特點增加的人文景觀,適合大眾口味的餐飲飯店......
這一切,都為“三道關”景區注入了新的活力,讓這一旅游產品逐漸擺脫了原始狀態,初步具備了一個既可觀光野餐,也可休閑度假的合適旅游景點。不少帶著各種設備準備到三道關景區野游的游客,對該景區這樣的變化感到驚訝,經過親身體會后則一傳十、十傳百,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從居住在市區的近郊游游客,到從遠方而來的外來游人,三道關景區人氣倍增,旅游收入也隨之步步攀高。
近兩年,我市不僅打破地域管轄限制,與林業部門合作開發了三道關景區,還續建了東安區的市外桃源水上樂園,黑寶熊樂園水上樂園等23個項目,更是從去年開始,大手筆運作,在鏡泊湖景區附近開工建設鏡泊小鎮,目前,鏡泊小鎮建設正在火熱進行中。這些各具特點的“點”,正在書寫我市旅游產業尤其是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的新篇章。
轉型升級**步:龍頭帶動
從觀光旅游到休閑度假的轉變已經成為今后全球旅游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誰能在這一點上取得“先手”,就意味著誰就能在旅游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作為我市的“龍頭”景區,鏡泊湖景區如何完成從觀光到度假的“華麗轉身”,提升景區度假旅游的承載功能,已成為我市旅游業能否實現提檔升級的關鍵。
為此,鏡泊湖景區在嚴格保證其生態品質的同時,以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為契機,在接待設施改造、休閑設施增加、餐飲品質提升、服務設施和功能的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加強其度假旅游產品的打造。業內普遍認為,鏡泊湖景區的價值在于其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也就決定了中**的度假產品才符合景區的資源品質。
然而,一直以來,鏡泊湖景區接待設施以低端度假產品為主,為此,景區開始按照“環鏡泊湖渤海國旅游集合區”規劃方案和鏡泊湖旅游產品開發總體策略,整合低端度假產品,開發面向**的**生態酒店,打造國際時尚度假區。東北亞地區為鏡泊湖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和廣闊的國際化平臺,鏡泊湖在把握機遇的同時,景區產品也瞄準了東北亞國際市場。對于國際市場而言,其消費能力較強,單純的觀光游覽對其不具有**吸引力,其更加青睞**度假、休閑產品。
與此同時,鏡泊湖根據其旅游價值根源于水上運動的產品定位,開始了提檔升級的步伐:整合游船現有項目、開發湖泊娛樂運動新產品、提升水上產品等級等等。通過一系列的運作,水上碼頭的修建、水上游輪、游艇的布置、水上娛樂設備的設置,開啟了“唯美之境,感受鏡泊”游覽活動。通過水上運動、水上休閑等旅游形式,配合湖上觀光旅游,打造一個復合式的水上娛樂旅游區。
除鏡泊湖之外,三道關森林公園、海林農場(北歐度假村)、威虎山主峰景區、億龍風情園、日月潭、靺鞨魚島、市外桃園度假區等中小型度假精品景區正在形成對牡丹江的包圍之勢。
另外,按照“環鏡泊湖渤海國旅游集合區”總體構想,我市正在大手筆打造的鏡泊小鎮項目,也將挾房地產的資金和運營模式,以鏡泊旅游的名義,融匯黑土文化和俄羅斯異國風情,用旅游的手法打造生態度假型小城鎮,是針對東北亞市場的**國際度假旅游產品。
轉型升級第三步:遍地開花
近年來,在各地休閑度假市場,鄉村游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對整個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愈趨明顯,已成為旅游市場一個新的增長點。為了讓這塊“精肉”真正成為我市旅游“餐桌”上到一道美味,我市從突出鄉村旅游產品特色化著手,追求農味、野趣、鄉韻,注重同類和不同類旅游產品的組合包裝,發掘風俗文化,突出特色,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戶一景”,努力體現差異化、特色化和多樣化,避免雷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避免過度城市化傾向。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方面,要參照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標準,做好鄉村旅游點的停車場、步游路、旅游廁所、標識標牌等設施的建設,為游客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圍繞旅游與農業的融合,一方面,我市開展了“百村萬戶山里人家示范店工程”,重點推進30個重點旅游鄉鎮、50個旅游村、1000個農業旅游示范店,重點推進海林農場生態循環經濟示范農場和寧安農場農墾**場等新農場特色旅游項目,提高農民的旅游直接收入,增加農民就業人數,拉動農業、林業、交通等相關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則以發展較好的江南明星朝鮮族社區、渤海鎮響水米農業觀光帶、愛苑度假區、小朱家遠東影視拍攝基地、春城園藝科技示范園等一批農業旅游項目為支撐,以北安鄉三道關村、溫春鎮小莫村、橫道鎮七里地村、渤海鎮江西村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建設為示范,加快農業旅游精品龍頭項目建設,充分帶動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
渤海鎮小朱家村開發旅游后,村民們辦起了30多家“農家樂”餐館、旅館,生意異常火爆,村民菜園的綠色蔬菜成了搶手貨,河里的魚、蝦,山里的野菜成了“香餑餑”,全村經濟總收入突破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此外,我市還利用黑木耳節、朝鮮族流頭節、新安鎮西安村朝鮮族村民節等節慶活動,豐富農業旅游內涵,增加了吸引游客的農業旅游產品。據預計,2009年全市農業旅游直接收入將達到3500萬元,拉動農業、林業等相關收入1.5億元。
重新審視、重新定位、重新規劃、重新布局。如今,把整個城市作為*大景區、*好的旅游產品、*美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和經營的“藍圖”,正在隨著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而一步步成為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