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7 14:33:21
——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旅游产品篇 东北网牡丹江8月27日讯各景点、景区内高涨的人气和大幅增长的旅游收入,让去年我市旅游市场着实“火”了一把,出现了多年未见的“井喷”现象,许多人认为这是偶然,是因为南方气候反常,而我市则具备了其他地区多欠缺的气候适宜的优势。
如果说去年是偶然的话,可今年我市旅游市场却仍延续了去年的高速高调,不但景点、景区人气旺盛,餐饮住宿行业应接不暇,旅游收入也仍然是“一月三迁”、步步登高,上半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94亿元,同比增长18%。“贸旅牵动”战略已开始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升温,而迅速展开“双翼”。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井喷”现象的出现及持续是因为我市正在勾画一幅围绕牡丹江城区,以“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为理念,把旅游产业全方位地融入打造“休闲、宜居、幸福”名城的大背景中来谋划,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旅游让生活更精彩”作为城市理想的城旅一体化的“蓝图”。
转型升级**步:典型引路
也许,至今还有不少牡丹江人会记得,几年前“三道关”景区的景象。作为距离我市市区*近的自然风光景区,“三道关”一直被称为牡丹江的“后花园”,其山水风光之秀美,负氧离子之富集在整个东北地区也不多见,尤其是该景区不用登高费力就能欣赏到溪水在巨石间穿流而过的景象,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到此观光、野营。虽然该景区的自然风光具有非常强的特性,是一处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市场,但由于其一直以来的粗放式运营,导致了游客到该景区游玩必须采取自助游的方式,除了能在景区内租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吃上几串羊肉串外,无处住宿,缺少餐饮设施,甚至于除了山间的台阶、石凳外,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设施,就连进入景区的道路也是土路。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虽有好山好水,但每年旅游季节“三道关”景区仍存在客流不旺、收入不高的现实问题。
从去年开始,三道关景区开始迈上升级换代的步伐。加宽垫厚的水泥景区大道,设施齐备的住宿旅馆,可品尝到团餐及各种炒菜的餐饮饭店,沿着溪流顺势而下的板式木屋,依据景区特点增加的人文景观,适合大众口味的餐饮饭店......
这一切,都为“三道关”景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一旅游产品逐渐摆脱了原始状态,初步具备了一个既可观光野餐,也可休闲度假的合适旅游景点。不少带着各种设备准备到三道关景区野游的游客,对该景区这样的变化感到惊讶,经过亲身体会后则一传十、十传百,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从居住在市区的近郊游游客,到从远方而来的外来游人,三道关景区人气倍增,旅游收入也随之步步攀高。
近两年,我市不仅打破地域管辖限制,与林业部门合作开发了三道关景区,还续建了东安区的市外桃源水上乐园,黑宝熊乐园水上乐园等23个项目,更是从去年开始,大手笔运作,在镜泊湖景区附近开工建设镜泊小镇,目前,镜泊小镇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这些各具特点的“点”,正在书写我市旅游产业尤其是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转型升级**步:龙头带动
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的转变已经成为今后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能在这一点上取得“先手”,就意味着谁就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作为我市的“龙头”景区,镜泊湖景区如何完成从观光到度假的“华丽转身”,提升景区度假旅游的承载功能,已成为我市旅游业能否实现提档升级的关键。
为此,镜泊湖景区在严格保证其生态品质的同时,以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在接待设施改造、休闲设施增加、餐饮品质提升、服务设施和功能的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加强其度假旅游产品的打造。业内普遍认为,镜泊湖景区的价值在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就决定了中**的度假产品才符合景区的资源品质。
然而,一直以来,镜泊湖景区接待设施以低端度假产品为主,为此,景区开始按照“环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规划方案和镜泊湖旅游产品开发总体策略,整合低端度假产品,开发面向**的**生态酒店,打造国际时尚度假区。东北亚地区为镜泊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国际化平台,镜泊湖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景区产品也瞄准了东北亚国际市场。对于国际市场而言,其消费能力较强,单纯的观光游览对其不具有**吸引力,其更加青睐**度假、休闲产品。
与此同时,镜泊湖根据其旅游价值根源于水上运动的产品定位,开始了提档升级的步伐:整合游船现有项目、开发湖泊娱乐运动新产品、提升水上产品等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水上码头的修建、水上游轮、游艇的布置、水上娱乐设备的设置,开启了“唯美之境,感受镜泊”游览活动。通过水上运动、水上休闲等旅游形式,配合湖上观光旅游,打造一个复合式的水上娱乐旅游区。
除镜泊湖之外,三道关森林公园、海林农场(北欧度假村)、威虎山主峰景区、亿龙风情园、日月潭、靺鞨鱼岛、市外桃园度假区等中小型度假精品景区正在形成对牡丹江的包围之势。
另外,按照“环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总体构想,我市正在大手笔打造的镜泊小镇项目,也将挟房地产的资金和运营模式,以镜泊旅游的名义,融汇黑土文化和俄罗斯异国风情,用旅游的手法打造生态度假型小城镇,是针对东北亚市场的**国际度假旅游产品。
转型升级第三步:遍地开花
近年来,在各地休闲度假市场,乡村游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愈趋明显,已成为旅游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为了让这块“精肉”真正成为我市旅游“餐桌”上到一道美味,我市从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化着手,追求农味、野趣、乡韵,注重同类和不同类旅游产品的组合包装,发掘风俗文化,突出特色,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户一景”,努力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避免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过度城市化倾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要参照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做好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步游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围绕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我市开展了“百村万户山里人家示范店工程”,重点推进30个重点旅游乡镇、50个旅游村、1000个农业旅游示范店,重点推进海林农场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农场和宁安农场农垦**场等新农场特色旅游项目,提高农民的旅游直接收入,增加农民就业人数,拉动农业、林业、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则以发展较好的江南明星朝鲜族社区、渤海镇响水米农业观光带、爱苑度假区、小朱家远东影视拍摄基地、春城园艺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为支撑,以北安乡三道关村、温春镇小莫村、横道镇七里地村、渤海镇江西村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建设为示范,加快农业旅游精品龙头项目建设,充分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渤海镇小朱家村开发旅游后,村民们办起了30多家“农家乐”餐馆、旅馆,生意异常火爆,村民菜园的绿色蔬菜成了抢手货,河里的鱼、虾,山里的野菜成了“香饽饽”,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此外,我市还利用黑木耳节、朝鲜族流头节、新安镇西安村朝鲜族村民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农业旅游内涵,增加了吸引游客的农业旅游产品。据预计,2009年全市农业旅游直接收入将达到3500万元,拉动农业、林业等相关收入1.5亿元。
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规划、重新布局。如今,把整个城市作为*大景区、*好的旅游产品、*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的“蓝图”,正在随着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而一步步成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