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9 06:58:00 來源: 四川日報(成都)
從九黃機場到九寨溝縣城120多公里,九寨溝縣面積5280平方公里,九寨溝核心景區720平方公里;年人流量近300萬人,高峰期日人流量近2萬人……面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面積大、人流量多的特點,九寨溝縣調整思路,增添措施,創出了獨具特色的“九寨模式”。8月5日至6日,記者和參加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學習交流現場會的代表一起,實地踏看了“九寨模式”給當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改造提升
**的景區應有**的環境
漳扎鎮,這個位于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核心區域的旅游重鎮,因旅游業興起而聞名遐邇。然而盛名之下的漳扎,卻一度商鋪風貌凌亂、交通擁擠、綠化程度低,與九寨溝的神奇景觀格格不入。
九寨溝縣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綜合百姓、游客的意見和期望,今年,將漳扎的建筑風貌定位為“具有九寨溝藏族特色的安多藏式民居”,設計出了改造提升方案。
記者看到,經過半年努力,漳扎的店招全部統一以九寨溝風景為底,用藏、漢、英三種文字書寫店名,店門上采用傳統的鐵花工藝,鑲嵌著藏族吉祥八寶。“這400多個店的店招店牌,都是政府出資統一更換的。”一家手工藝店店主告訴記者。
交通擁擠狀況也得到改善。漳扎鎮先后拆除了緊靠公路的凌亂小商鋪,將河流改道,建成了多個停車場。新建的游人步行棧道,實現人車分流,緩解了進出溝時人車造成的擁堵。
九寨溝縣還對漳扎鎮的標識牌、電話亭、垃圾箱、路燈、人行道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提升,同時,分段分片對河流定時清理,對垃圾進行統一處理,保證“河里無垃圾、水源無污染”。
“這是我震后**次來九寨溝,沒想到大災之后兩年多時間,九寨接待設施更完善、環境更優美……”來自廣東東莞的旅客何建英說。
風貌塑造
新城與舊城交相輝映
小青瓦、斜屋面、白墻體,規劃科學、布局合理、設施完備的行政辦公區,引得代表們嘖嘖稱贊。這片由川西北民居與藏式建筑融合而成的辦公區,建在以前的荒河灘上,有效節約了土地,成為環境治理的一大亮點。
同時進行的,是對舊城區“整容”。九寨溝縣的主城區永樂鎮以前亂擺攤點、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的現象不少。該縣引導流攤小販歸市、車輛歸位。“自從政府對攤點進行規范之后,所有賣菜的都統一了攤位,街面干凈多了,出行方便多了。”市民黃齊青說。
為鞏固治理成果和實現常態管理,該縣實行領導與職工、部門與個人、社區與市民“捆綁式”管理,從縣委書記到鄉村干部,人人都有“責任田”,個個都是“保潔員”。“我們不定時地向市民發放民意調查意見表,及時進行整改。”縣治理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還建立了效能督察、過錯問責、問題與反饋回應等制度。
九寨溝縣多點發力,長期有效、多元投入、系統有序、主動作為的環境治理模式,讓雅安市市長劉守培感慨:“我們將借鑒九寨溝縣的先進經驗,積極尋求治本之策,推動治理工作深入持久開展。”
農村“美容”
村前寨后換了新模樣
沿著九環線一路前行,總能透過車窗看到路邊村寨的小青瓦、紅吊檐、白屋脊。這是九寨溝縣統籌災后重建和新農村建設打造的川西北民居走廊。
以前的情形可不是這樣。沿線農房大部分是高圍墻,窄小巷,千篇一律的“火柴盒”,農民在房前屋后堆放雜物,墻面的顏色五花八門。在農村的環境治理中,九寨溝縣全力做好農村“美容”,對120個村實施了風貌改造,民居統一更換與環境相協調的小青瓦,吊檐粉紅,屋脊刷白,土墻則用當地黃泥進行粉刷,充分體現濃郁的民族民俗特色,一批山寨經過塑造,成為特色鮮明的旅游精品村莊。九寨溝縣還投資400萬元在17個鄉鎮修建220個定點垃圾焚燒池,11處垃圾收集站,1239個垃圾桶、果皮箱,配備2輛壓縮式垃圾車和316輛人力手推垃圾收集車,**改善人居環境。
九寨農村的巨大變化,讓德陽市市長陳新有有話要說:“環境治理不能**于城區,鄉村環境治理同等重要。” 本報記者 劉佳文/圖(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