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9 06:58:00 来源: 四川日报(成都)
从九黄机场到九寨沟县城120多公里,九寨沟县面积5280平方公里,九寨沟核心景区720平方公里;年人流量近300万人,高峰期日人流量近2万人……面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面积大、人流量多的特点,九寨沟县调整思路,增添措施,创出了独具特色的“九寨模式”。8月5日至6日,记者和参加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学习交流现场会的代表一起,实地踏看了“九寨模式”给当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改造提升
**的景区应有**的环境
漳扎镇,这个位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的旅游重镇,因旅游业兴起而闻名遐迩。然而盛名之下的漳扎,却一度商铺风貌凌乱、交通拥挤、绿化程度低,与九寨沟的神奇景观格格不入。
九寨沟县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综合百姓、游客的意见和期望,今年,将漳扎的建筑风貌定位为“具有九寨沟藏族特色的安多藏式民居”,设计出了改造提升方案。
记者看到,经过半年努力,漳扎的店招全部统一以九寨沟风景为底,用藏、汉、英三种文字书写店名,店门上采用传统的铁花工艺,镶嵌着藏族吉祥八宝。“这400多个店的店招店牌,都是政府出资统一更换的。”一家手工艺店店主告诉记者。
交通拥挤状况也得到改善。漳扎镇先后拆除了紧靠公路的凌乱小商铺,将河流改道,建成了多个停车场。新建的游人步行栈道,实现人车分流,缓解了进出沟时人车造成的拥堵。
九寨沟县还对漳扎镇的标识牌、电话亭、垃圾箱、路灯、人行道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分段分片对河流定时清理,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保证“河里无垃圾、水源无污染”。
“这是我震后**次来九寨沟,没想到大灾之后两年多时间,九寨接待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来自广东东莞的旅客何建英说。
风貌塑造
新城与旧城交相辉映
小青瓦、斜屋面、白墙体,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行政办公区,引得代表们啧啧称赞。这片由川西北民居与藏式建筑融合而成的办公区,建在以前的荒河滩上,有效节约了土地,成为环境治理的一大亮点。
同时进行的,是对旧城区“整容”。九寨沟县的主城区永乐镇以前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的现象不少。该县引导流摊小贩归市、车辆归位。“自从政府对摊点进行规范之后,所有卖菜的都统一了摊位,街面干净多了,出行方便多了。”市民黄齐青说。
为巩固治理成果和实现常态管理,该县实行领导与职工、部门与个人、社区与市民“捆绑式”管理,从县委书记到乡村干部,人人都有“责任田”,个个都是“保洁员”。“我们不定时地向市民发放民意调查意见表,及时进行整改。”县治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还建立了效能督察、过错问责、问题与反馈回应等制度。
九寨沟县多点发力,长期有效、多元投入、系统有序、主动作为的环境治理模式,让雅安市市长刘守培感慨:“我们将借鉴九寨沟县的先进经验,积极寻求治本之策,推动治理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农村“美容”
村前寨后换了新模样
沿着九环线一路前行,总能透过车窗看到路边村寨的小青瓦、红吊檐、白屋脊。这是九寨沟县统筹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打造的川西北民居走廊。
以前的情形可不是这样。沿线农房大部分是高围墙,窄小巷,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农民在房前屋后堆放杂物,墙面的颜色五花八门。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中,九寨沟县全力做好农村“美容”,对120个村实施了风貌改造,民居统一更换与环境相协调的小青瓦,吊檐粉红,屋脊刷白,土墙则用当地黄泥进行粉刷,充分体现浓郁的民族民俗特色,一批山寨经过塑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村庄。九寨沟县还投资400万元在17个乡镇修建220个定点垃圾焚烧池,11处垃圾收集站,1239个垃圾桶、果皮箱,配备2辆压缩式垃圾车和316辆人力手推垃圾收集车,**改善人居环境。
九寨农村的巨大变化,让德阳市市长陈新有有话要说:“环境治理不能**于城区,乡村环境治理同等重要。” 本报记者 刘佳文/图(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