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謀建5A景區

      
來源:新浪新聞中心

南澳金色沙灘。

       汕頭旅游資源開發空間廣闊 將以更豐富的形式向珠三角游客推廣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陳家源

       1860年開埠的汕頭,或許正邁入旅游發展的快車道。

        南澳大橋、廈深高鐵、潮汕機場、揭博高速……這些交通利好接踵而至,為汕頭旅游注入一針強心劑。但在汕頭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一個反常現象讓人深思——去年到汕頭的珠三角游客反而減少了三分之一,這是為什么?

        近日出臺的《汕頭市“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研究》中,**提出“把旅游產業明確為汕頭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足見汕頭對旅游發展的重視。有專家認為,汕頭在連續多年實現旅游收入年均遞增12%左右的快速增長后,如果能突破“三不”瓶頸,即配套不齊、主題不明和宣傳不足,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優勢突出

        三大景區受青睞 潮汕美食名遠揚

        汕頭究竟有什么好玩的?記者從汕頭旅游部門了解到,來汕旅游者*愛去的三個景點分別為:南澳島、礐石風景區、蓮華鄉村旅游區。

        南澳是廣東省內*大的也是**的海島縣,素有“粵東海上明珠”之稱。島內還有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青澳灣省級旅游度假區。

        而礐石風景區則是潮汕地區首批國家4A級旅游區,居汕頭八景之首。這里地處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匯流出海口,游客登山后可感受到“一山鎖三江”的宏偉氣勢;蓮華鄉村旅游區則位于澄海區,這里是潮州、澄海、饒平的“黃金三角點”,也是汕頭**一個整合全鎮旅游資源、連片開發的4A級旅游區。截至2014年,汕頭市共有各類景區(點)100多處,其中AAAA級景區6家,AAA級景區1家。

        汕頭旅游還有另一個“殺手锏”便是潮汕美食。潮汕牛肉丸、蠔烙、牛肉粿@條、海鮮……這些美食不僅在潮汕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外地也是聲名遠揚。汕頭已將錦峰潮汕美食城打造成“永不落幕的美食節”,外地游客到此便可將潮汕美食一網打盡。

        突破瓶頸

        期待一:開通廈深高鐵汕頭聯絡線

        汕頭擁有這么多美景美食,為何旅游市場遲遲沒有打開?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旅游配套不齊是其中一個原因。

        陳鴻宇是汕頭人,他告訴記者,“我這次春節到4A級的礐石風景區,卻發現到處是垃圾,公共廁所衛生也不達標,附近還有很多私建別墅。”陳鴻宇認為,這說明不少景點配套不齊,且處于低檔次的開發,只能搞壞旅游資源。

       “汕頭在景區的道路指引、旅行社數量、導游質量、酒店飲食、青年旅社、宣傳單張等方面還有待提升。”陳鴻宇以南澳島的住宿配套為例,“現在南澳島里的酒店越來越**,想找一些民居改造成的旅館也幾乎找不到。”陳鴻宇稱,一旦這些配套不齊全,就很難留住游客。

        講到配套,陳鴻宇認為交通配套也是一個大問題。他提到,高速公路和高鐵開通后,方便沿線地區旅游資源發展,也使旅游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而廈深高鐵汕頭聯絡線遲遲未開通,游客從高鐵潮汕站下車后,需轉乘大巴接駁線方可進入汕頭,而這段時間通常需要約45分鐘。

        而對于乘飛機到汕頭的游客,抵達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后同樣需轉車才能進入汕頭,且飛往珠三角的航班并不多。記者從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方面了解到,該機場每天飛珠三角城市的航線僅有2條,分別是廣州(每天往返8個航班)和珠海(每天往返2個航班),僅占整個機場每天80個航班數的12.5%。

        期待二:整合景點碎片打造“主題游”

        除了配套不齊全外,汕頭在主題景區的打造上仍顯得力度不夠,景點存在碎片化問題。

        汕頭市旅游總公司杜建平認為,如今旅游者對旅游的需求與以前不同,游客更希望有主題、較深度的旅游形式,而不是隨便看看。這幾年來汕頭在主題景區的打造和提煉不夠,導致原地踏步,他建議可以多推出一些“主題游”。

        杜建平還設計了一條為期3天的“潮汕史學文化游”旅游線路:“**天在揭陽國際機場下飛機后直接趕赴潮州,游玩潮州歷史文化古跡,例如開元寺、韓詞、韓山師范學院、湘子橋,賞玩林大欽故里,下午從潮州抵達汕頭大學。**天,可以去潮陽游玩,從靈山寺、海門、文光塔等,體驗潮汕先人對文人的重視,參觀潮陽特色的英歌舞、笛套音樂等。第三天上午去南澳游覽,下午返回參觀澄海陳慈黌故居。”他說,這樣就可以提升旅游路線的文化味道。

         陳鴻宇也認為汕頭的景點存在“各自為政”,缺乏整合的問題。“比如汕頭的開埠館、僑批博物館、老郵局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資源,但一直沒能很好地整合起來。”陳鴻宇說,又比如澄海的陳慈簧故居,是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但是看完了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去哪里”。他建議政府可結合澄海的工業開發成一條“工業旅游線路”。

         期待三:大力推介吸引珠三角游客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不少人認為汕頭有很多好的旅游資源,只是缺乏宣傳。

        “比如南澳島有很多自然資源有吸引力,但還需要包裝,如南澳之門、**個北回歸線標志塔等。”杜建平認為,這些景點對外推介時投入的資金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旅游資源對外宣傳的力度不夠。

         南澳海岸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蘇漢慧則希望政府能多組織本地旅行社到珠三角集中推介。蘇漢慧稱,由于珠三角游客越來越少,她今年將要大力開拓廣州市場,“計劃逐個拜訪當地的旅行社,另外再推出一些海島特色旅游,比如出海捕魚、海上婚紗照等等,吸引更多珠三角游客前來。”蘇漢慧說。

         汕頭旅游部門在回復本報時也提到,該部門確實在積極拓展華東、高鐵沿線地區客源地市場,如啟動“溫州萬人游汕頭”大型旅游活動、“汕頭-上海旅游交流推介活動”,邀請上海等地旅行社來汕考察踩線等,但也有在珠三角地區進行推介。

         汕頭旅游部門向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汕頭旅游部門向珠三角推介汕頭的次數為6次,而華東地區則有4次。

         如何破題?

         聽聽專家說

         陳鴻宇:引入旅游項目 發掘近代旅游資源

         汕頭旅游的發展該如何“破題”?陳鴻宇認為首先是要對近代旅游資源進行發掘。“汕頭的精華不在古代史,而在近代史。”他認為,汕頭的開埠紀念館、僑批博物館等地方都是很好的文化旅游資源,“我之前組織黨校的老教授來參觀,他們都感嘆原來汕頭曾經這么輝煌顯赫。”陳鴻宇稱,這些資源應進行發掘和保護,并打造成一條品牌旅游路線,“這幾個館都可以看大半天了,這才是汕頭的精華”。

         其次,政府還應對旅游產業進行統籌、整合和扶持。陳鴻宇認為,旅游要想成為汕頭的支柱產業,市委、市政府就要高度重視,努力將國際上大的旅游項目引入汕頭,使汕頭有讓人記得住的旅游景點。這一點要向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學習,如廣州的小蠻腰、長隆和深圳的世界之窗、華僑城等。

         同時,政府還要對現有旅游資源進行統籌整合。“南澳島現在還停留在自發的、碎片化辦旅游階段,無法形成產業,游客進島后吃了海鮮就不知道可以玩什么。”陳鴻宇建議,政府可引入一家或幾家國內外較大的專業旅游機構幫助策劃,將南澳島里的宋井等景點串聯起來,再開發一些大型近海游樂設施,如潛水、熱氣球、沖浪、游艇、徒步等,“海島游更多的是休閑,所以要讓游客能在島上住下來。”陳鴻宇說。

         黃贊發:重視珠三角市場 恢復海上旅游航線

         汕頭大學原黨委書記黃贊發認為,珠三角地區旅游人群基數大,汕頭市政府主要領導、旅游部門都應該重視并加強向珠三角市民推介汕頭,同時還要下大力氣在交通上做文章,“要加速推進廈深高鐵汕頭聯絡線建設”。

         黃贊發建議,還要利用汕頭深水港的優勢,在海上交通方面另辟蹊徑,比如開辟一條通往深圳或者湛江的海上旅游航線,“以前汕頭有海輪,我從汕頭去廣州上大學時是坐海輪去的,現在也完全可以恢復。”黃贊發稱。

         聽聽部門說

         相關部門提出將旅游產業列為支柱產業

         事實上,在推進汕頭旅游發展上,汕頭市政府近年來動作不斷。比如去年1月,汕頭市政府印發了《汕頭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若干意見》;而近日新出爐的《汕頭市“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研究》(以下簡稱《規劃研究》),則**提出“把旅游產業明確為汕頭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不過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提法目前僅是旅游部門所提,尚未列入汕頭市政府的十三五規劃。

         那么,汕頭旅游未來的發展之路該如何走?《規劃研究》還提到,支持將南澳島建設成國家AAAAA級旅游區,培育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海島旅游品牌,使其成為汕頭城市旅游的新核心。此外,記者近日從汕頭兩會的人大發布會上還獲悉,該市規劃部門已預留了城市軌道5號線作為南澳縣環島旅游單軌。

         汕頭市旅游局局長、黨組書記陳斌稱,接下來將重點打造五大旅游板塊:濱海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美食旅游和都市旅游;同時將加大力度宣傳汕頭的城市旅游形象,“2016年的目標是:旅游總接待人數增長15%,旅游總收入增長達12%。”陳斌稱。

         針對珠三角游客減少的問題,汕頭市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稱,將通過邀請省內媒體拍攝制作并播放汕頭旅游宣傳片,到汕頭開展采風活動,同時通過參加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旅游交易會、組織更多旅游企業赴珠三角城市舉辦推介會等方式,加大在珠三角的旅游推介力度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