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漢江經濟帶規劃發布 沿漢江新建4個5A景區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

圖為:湖北漢江經濟帶生態**格局圖圖為:湖北漢江經濟帶生態**格局圖

云涌荊楚,潮起漢江。昨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一總四專”規劃正式發布:到2025年,建成綠色漢江、富強漢江、安瀾漢江、暢通漢江和幸福漢江。

據了解,“一總”由省發改委編制,“四專”分別由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和省旅游局負責編制。

該規劃涉及漢江流域10市(林區)的39個縣市區,面積6.3萬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2236.28萬人。考慮到引江濟漢工程、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所經過區域,將荊州市荊州區、隨州市廣水市、孝感市孝昌縣、大悟縣納入規劃影響區。規劃期為2014年至2025年,遠景展望到2035年。

在空間布局上,以漢江和武西客專漢十段雙軸線為骨架,“水鐵并進”;以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為界,壩上壩下雙發展。

該規劃將漢江生態經濟帶定位于“一極四帶”,即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極、國內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國內流域水利現代化示范帶、國內生態農業示范帶、世界知名生態旅游帶。(記者廖志慧、吳文娟、實習生王春艷)

一圖讀懂規劃一圖讀懂規劃

■規劃體系

一總:《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

四專:生態環保規劃、生態水利規劃、生態農業規劃、生態文化旅游規劃

■規劃期限

規劃期為2014年至2025年

遠景展望到2035年

■空間布局

1.以漢江和武西客專漢十段雙軸線為骨架,“水鐵并進”

2.以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為界,壩上壩下雙發展

■規劃范圍

面積 6.3萬平方公里,覆 蓋 10市(林區)的39個縣(市、區)

注:紅線外的 4個縣(市、區)為影響區

■區域定位“一極四帶”:

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極、國內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國內流域水利現代化示范帶、國內生態農業示范帶、世界知名生態旅游帶。

■發展目標“五個漢江”:

綠色漢江、富強漢江、安瀾漢江、暢通漢江、幸福漢江

■重點任務

1、加大環境保護力度2、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3、構建生態產業體系4、統籌城鄉發展5、擴大對內對外開放6、**體制機制

自古以來,漢江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加快湖北漢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是完善“兩圈兩帶”總體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對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快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宏偉目標,培育湖北新的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隨著“一總四專”規劃的發布,漢江生態經濟帶又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讓下游當“河長”監督上游

生態牌,是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的一張牌。規劃提出,建立下游河段監督上游河段和社會第三方監控機制,定期公布監測結果,并作為各地考核目標。“不要出現問題再來談生態補償,要直接在過程中去控制。”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副主任徐新橋說,借鑒國外的方法,讓下游當“河長”。比如,在襄陽、十堰設立兩個監控點,如果出現了環保差值,就一定是中間造成的。“通過技術手段、經濟機制,來使生態補償變成一種過程控制,真正實現源頭治污。”

目前,漢江干流水質良好,但支流局部超標,城市過境支流水質惡化。《規劃》采取“三線法”,將漢江生態經濟帶劃分為嚴格保護區(紅線區)、控制性保護利用區(黃線區)、引導開發建設區(綠線區)。以沿漢江干流堤岸*高洪水位線為界,向陸地衍生30米為河流保護區,禁止布局非水利建設項目;紅線向外延伸300米(城區100米)為岸線保護區,禁止建設水污染排放企業。《生態環保專規》的規劃實施期從2013年至2025年,重點實施工業污染防治工程、飲用水源保護工程、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程、規模化養殖污染防治工程、生態紅線保護工程以及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六大類共計32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60.10億元。(記者 廖志慧 實習生 童晶 侯竹米)

設立漢江產業基金

規劃提出,支持社會資本發起設立漢江銀行,研究發起漢江產業發展基金,為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提供投融資支持。

據透露,襄陽和十堰的部分企業積極性很高,已發起設立漢���銀行或漢江產業基金,但還未得到批準。

目前,我省正在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基金的方案,作為母基金來吸引其他產業發展基金。“有可能漢江是其中的一個子基金,但也有可能是一個單獨的產業發展基金,一切還未定論。”徐新橋說,國家鼓勵設立民間銀行,我省擬向金融業發達的上海尋求合作。

規劃明確提出,要**落實投資便利化改革的各項措施,在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及民生建設等領域,定期公布重大項目清單,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記者 廖志慧 實習生 童晶 侯竹米)

化害為利,打造東方“田納西”

省水利廳副巡視員劉綱介紹,漢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在歷次防御大洪水過程中,多處出現險情,近年興隆工程蓄水運用后,上游河段堤防出現了新的險情。杜家臺分蓄洪區建設還不能完全滿足分洪運用要求,**建設嚴重滯后。

為此,規劃實施防洪保安、資源配置、節水灌溉、生態環境、綜合開發和數字漢江六大工程。漢江干流堤防除險加固及河道治理、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一江三河連通工程、引江補漢二期工程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正陸續展開。建成后,中下游干流將達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標準,重點中小河流達到防御標準內洪水,山丘區基本具備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

上世紀30年代,美國通過在田納西河干支流上建起9個梯級共計54座水庫,使得原本災害頻發、生態退化的這**域得以起飛。漢江將打造東方“田納西”,共規劃9座梯級電站,分別為白河、孤山、丹江口、王甫洲、新集、崔家營、雅口、碾盤山和興隆(丹江口、王甫洲、崔家營、興隆已建成)。

(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侯竹米)

以“神山·圣水·漢源”為主線

依托一江清水,以“神山·圣水·漢源”為主線,將漢江生態經濟帶打造成有生態底色、有文化特色的增長帶。

省旅游局副局長李開壽介紹,神山,喻神農架、武當山、大洪山等之神;圣水,指丹江口水庫及漢江水之圣;漢源,漢江孕育了悠久的華夏文明,是大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這一戰略規劃重點包括:打造漢江歷史風光游廊、江漢運河風情游廊;培育武漢、襄陽和十堰三個集核,輻射一批中小城鎮;打造世界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歷史文化休閑度假區、生態農業風情體驗區、漢孝都市文化旅游區;打造八條旅游精品線路(“武-神”黃金旅游線路、“仙山圣水”大武當旅游線路、“荊楚三國”歷史尋蹤旅游線路、大洪山宗教文化生態休閑旅游線路、尋蹤探訪“炎帝足跡”旅游線路、漢江生態科考、水利工程旅游線路、平原水鄉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線路、江漢運河生態文化旅游線路)。(記者 吳文娟 實習生 王春艷)

“鐵水公空”四位一體

規劃提出,以提升交通運輸功能為重點,構建高效便捷的流域交通體系。

水運:把漢江打造成為國家高等級航道,實現“長江-江漢運河-漢江”810公里千噸級航道圈,至2025年建成干線暢通、干支直達的內河航運體系。

鐵路:建成覆蓋50萬人以上城市的快速鐵路和20萬人以上城市客貨共線的普通鐵路網,加快建設武西客專、鄭萬客專、蒙華鐵路等建設。

公路:建成十堰-宜昌、棗陽-石首高速公路,盡快完成區域內高速公路“六縱四橫”布局,實現高速公路輻射區域內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實現所有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

航空:支持襄陽機場與大型國內外航線的對接和中轉,增加神農架機場航線與航班密度,加快老河口機場軍民結合進程,改造和新建荊門、仙桃、隨州等通用機場,推動荊門、襄陽、隨州、孝感、武漢市漢南區和東西湖區等地通用航空業的發展。

(記者 趙峰 實習生 馬超穎)

漢江農業主打“生態牌”

推廣節水、節地、節肥、節能技術,漢江農業主打“生態牌”。

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干生介紹,漢江生態經濟帶耕地面積占全省40.98%,農業綜合產值也接近全省一半。未來,將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打造成國內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國內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和國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區。

規劃明確提出,加強糧食生產重大工程和穩定高產農田建設,加快油菜、畜禽、水產、蔬菜等優勢特色農產品板塊基地建設,打造國內重要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扶持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健全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打響漢江生態農產品品牌;推行種養結合、立體養殖、種養加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支持發展智能農業;擴大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監控點的覆蓋范圍,建成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同時,發揮荊門“中國農谷”、襄陽“中國有機谷”和十堰“中國養生谷”示范作用,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探索新路徑。

到2025年,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1;農業面源污染基本控制。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