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海都市報
原標題:大手筆:喇家遺址直奔5A級景區
喇家遺址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是黃河上游地區發掘的以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為主的大型聚落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史前災難遺址。2013年12月,國家文物局將喇家遺址列入**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成為我省頭個獲批立項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已通過省級評審,現等待國家文物局審批。
建成后的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是什么樣子,對民和、海東,乃至我省旅游業將會產生什么影響?請看本報報道——
●打造青海第三個5A級旅游景區
“地震引發黃河水堰塞湖決堤形成了喇家史前災難遺址。與龐貝遺址不同的是,在考古挖掘中發現多組女性保護兒童姿勢的遺骨,距今已經4000多年卻是這么形象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從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設計方案看,喇家遺址具有獨特的價值——喇家遺址是我國考古發現并經過科學論證的**處史前災難遺址,在世界范圍內同樣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
基于此,海東市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將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成我國**個史前災難遺址的保護、展示、考古研究基地,具有世界災難遺址價值的國際科研考古研究基地。同時,以“世界母愛圣地”為品牌定位,將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為繼青海湖、塔爾寺之后的我省第三個5A級旅游景區。
民和縣文體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隆學林說,2013年底,國家將喇家遺址批準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省、海東市召開專題會議,由此展開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項目。喇家遺址地處我省民和官亭土族文化集聚區,因此,建設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方面縣上以官亭、中川地區副中心城市,著力發展旅游文化業;另外,從省、海東市方面將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成為我省轉變經濟發展的“龍頭工程”,以及省內的**景點,國家**的考古遺址公園。
按照省、海東市提出的具體建設方案,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爭取到2016年開園迎客。截至目前,已完成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兩側和公園建設范圍內的房屋、土地、附著物等的丈量登記和評估工作。目前,已征用土地277畝,為今年**開工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一館兩棚”主體工程設計方案已通過省級評審,現已上報國家文物局,等待審批。7個立項報告已全部上報國家文物局,等待批復立項。同時,喇家遺址博物館可行性研究報告也已上報至省發改委。
●揭秘“一館兩棚”工程
按照預先建設規劃,今年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入實質建設階段,投入1.5億元,力爭年內完成“一館兩棚”等主體工程。“一館兩棚”即喇家遺址博物館和3號、4號保護棚。其中,1號保護棚是原先已建成的小博物館,2號保護棚建設還未確定。
一館即喇家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內將存放喇家遺址出土的各種文物,以及放置考古研究中心,并計劃今后將民和縣博物館遷至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主入口的曲墻體現黃河水洶涌波濤的氣勢,旋渦式的主入口具有強烈的空間引導性,展廳長條天窗的設置和地震概念相契合,主要體現黃河災難性遺址。
喇家遺址保護棚總體設計思路源自于喇家村聚落肌理。保護棚的保護、展示對象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原有房址、灰坑、墓葬等遺址。喇家保護棚根據發掘的進展和遺址的價值,可能會有多座保護棚。因此,方案設計試圖用同一邏輯控制的建筑語言來組織、設計,使多座保護棚之間既有差異,又能和喇家村落融為一體。
3號保護棚總建筑面積為1110.97平方米,重要展示馬家窯文化灰坑3處、齊家文化時期的房址4處,其中在喇家遺址**發現了齊家文化時期白灰面地面式建筑一處,其他房址三處。保護棚以喇家村村民常見的夯土莊廓為設計原形,采用與莊廓單元協調的尺度和高度作為保護棚展廳空間尺度,根據有保護和展示價值的遺址的位置、規模、保護建議等要求體量和空間組合,形成能與喇家村聚落肌理相融合的組群新建筑。其中,保護棚的入口庭院,是保留下來民居莊廓夯土墻圍合出來的院落。同時,保護棚向南遙望黃河與群山,設計中也設置了適當的窗作為“取景框”,將喇家秀美的自然風光引入室內。
4號保護棚總建筑面積為2009.16平方米,是遺跡原址全景展示,遺跡保護棚南側局部尚未發掘,有待保護棚修剪后發掘內容。建筑形體以兩座民居莊廓庭院和一座尺度稍大的L型體量為根據遺址全景展示而形成保護棚展廳空間。展廳空間根據遺址保護、展示建議,設計成為一個大跨度的室內展廳、兩個室外展廳。室內展廳空間為簡約的方形空間,使遺址本體展示更為明確、突出。展廳主題為遺址房址、灰坑、墓址展示。室外展廳所展示的為房址、窯址、灰坑保護性回填后的標志展示。
●保留村民原始住宅
值得一提的是,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將處于規劃區范圍的喇家村村民住宅基本保留。隆學林說,官亭喇家村的民宅基本以松木大房為主,這些民宅也是當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將村民住宅保留納入整體規劃當中。今后,這些民宅根據功能劃分不同,將分為考古研究公眾展示區、傳統村落體驗區、彩色花卉觀賞區、體驗式農業區、喇家傳統工藝體驗區、遺址衍生文化展示區、生產式景觀農業、呂家溝步行景觀帶等。游客在這里不僅體會到喇家遺址燦爛的歷史文化,還能充分領略到現代農業展示成果和美麗的黃河景觀。
“建成后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齊全,郵局、醫務室、銀行、各種地方特色餐廳都一應俱全。另外,川官**公路明年建成使用。屆時,從西寧、蘭州到官亭,只有兩個小時的路程,是游客今后值得期待和關注的一個旅游景區。”隆學林說,今后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考古研究和旅游的地方,更要打造成我國母愛教育的神圣地方。在現已建成的1號保護棚中可以看到,當災難來臨的那一刻,母親用身軀護佑懷中的孩子,這種活生生的場景讓人感受至深。
●激活沿黃流域旅游景點
黃河在我省境內自上而下流經16個縣,流程長達1455公里。近年來,沿黃流域的貴德、尖扎、循化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和適宜的氣候資源,發展旅游、文化體育產業,成為我省旅游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帶。民和官亭是黃河流經我省的*后一個地區。黃河綿延數十公里,在官亭造就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隆學林說,官亭是我省沿黃流域地理位置比較獨特的地方,它上游連接貴德、循化等我省有名旅游景點,下游連接甘肅炳靈寺、劉家峽等旅游景點。而喇家遺址恰恰處于黃河岸邊。今后,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對激活我省沿黃流域旅游業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民和官亭地區是我省具有潛力的旅游富礦區,旅游資源眾多,但始終處于旅游的‘死角’,我覺得主要是將旅游資源沒有整合利用,缺少代表性的景點,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無疑為民和官亭,乃至海東市的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民和三川人士喬先生說。的確,民和官亭地區擁有多個未待開發的旅游景點和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但知名旅游景點,以及相關的旅游附帶產業還處于萌芽狀態。
●專為水路游客設計線路
今后,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要分為歷史遺存本體、村落傳統文化和山水自然景觀三條不同主題旅游線路。這三條主題線路各具特色,游客將體驗到三種不同形式的旅游景點,可以說,涵蓋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要旅游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整體旅游線路的設計上也別具一格,有兩個旅游入口節點,分別是官亭和碼頭。其中,碼頭節點主要針對水路游客。即從貴德、循化方向和甘肅劉家峽、炳靈寺方向來的游客,體驗黃河水上項目后,從碼頭登陸,進入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游覽喇家遺址博物館、保護棚和民居等各種旅游功能區,*后才到官亭鎮。而官亭鎮節點入口的游客,從乘車抵達官亭鎮后,陸路方式進入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