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景区 全域旅游富农家
2016-10-24 04:41:13 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成都)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组队参加国际徒步大会 。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人说山西风光好。然而,在山西的阳城县和泽州县,此前多年来,煤炭经济都红红火火,风头盖过了 “好风光”。如今,时过境迁,随着煤炭经济近年下行,两县迅速拉开转型大幕。
10月14日至19日,记者参加了国内“三农”媒体山西行活动,在采访期间发现两县启动转型大幕的引擎,就是依托广袤乡村乃至大小景区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让千千万万农户驶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产业转型 全域旅游
连日来,记者每到一处都感受到,随着全域旅游向纵深推进,无论阳城还是泽州,其古镇古村古堡、农业观光园区、乡村美食、民俗表演,都魅力四射,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
对于什么是全域旅游,此次随行的山西一家媒体负责人一语诠释:“‘高大上’景点+‘接地气’景点=全域旅游,由‘高大上’带动‘接地气’,协调推进,并驾齐驱。”
阳城县外宣办主任白军社说:“我们就是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把种农田变为种风景,把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把‘悠然阳城’品牌叫响。”
阳城县以创建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加快开发和巩固提升骨干景区。以该县北留镇皇城村为例,这个以开采煤矿而富裕起来的村子,其境内的皇城相府是古堡民居中官宅院落文化的代表,县上支持皇城村集体按照“地下扶地上、煤炭助旅游”的思路,将皇城相府景区提档升级,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阳城在今年相继推出国际徒步大会、农业嘉年华观光园等旅游大手笔,促进了全县旅游由景点游向乡村游辐射、由区域游向全域游转变、由单一观光游向多元复合游拓展、由旅游产业向三次产业融合延伸。
“煤铁之乡”泽州县,近年来也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从“山、水、湾、镇”休闲游到阳阿古城声誉鹊起,从连续5年举办乡村摄影展到国际航拍大赛长久落户,从灯展、非遗展、擂台赛到接二连三的花节、采摘节,泽州正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大步跨越。
农村变景区 农户笑盈盈
全域旅游拉动了乡村旅游,千万农户受益多多。
10月16日,在阳城县横河镇受益村,记者走进村民吴为民开办的“为民农家乐”,一副“贯耳长吟逸趣生,盈门笑语嘉宾至”的对联颇为醒目,似乎道出了主人因农家乐顾客盈门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
“我们开农家乐,县上每户扶持1万元,还要求科级干部结对帮建。”吴为民说,“近年来,村里的农家乐从原来零星的几户到集中发展。去年,村里挣得*多的人家有3万元,*少的有几千元,平均也有两万元纯收入。”
横河镇党委书记陈永军介绍,目前全镇140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我们建立了5个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和游客接待中心,对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和客源分配。”陈永军说。
通过全域旅游的带动,农村变成了景区、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10月17日,泽州县周村镇石淙头村农妇张海梅在院坝剥取油用葵花籽。她高兴地说:“榨成葵花籽油卖给游客,10元/斤,还供不应求呢。”
在全域旅游的进程中,阳城、泽州的蚕丝被、相府蜜酒、绿色小米、山楂红酒等农副土特产品纷纷走出大山闯市场,带动了一方经济。
效益彰显 再接再厉
去年,40万人口的阳城县接待游客800.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高达54.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泽州共接待游客605.1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旅游总收入53.58亿元,同比增长16.06%。
两县均对全域旅游寄予厚望—— 阳城计划启动建设“中国农业公园”,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十三五”期间,新开发50个特色休闲农庄、1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0种旅游商品和1万户农家乐,形成科普游、生态游、健康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等一批精品线路。
泽州今年伊始就响亮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山西省 “全域旅游特色县”和太行山旅游强县,完善“三镇一廊五景百村”建设,全景展示古韵泽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力争到2020年,使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