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凭借资源禀赋和全域旅游的概念,祁连风光景区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迈出**步。2月3日,祁连县风光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启动。
近年来,祁连县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确立建设“高原旅游名县”的目标,出台一系列战略措施,旅游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综合效益持续提高,“天境祁连﹒东方瑞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意见》、《祁连县景区景点门票减免办法》,组建旅游协会,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旅游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注册祁连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公司、祁连县天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游发展基金由2006年开始设立时的50万元倍增为2015年的530万元。通过几年的发展,旅游业已从交流接待型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据统计,仅2014年至2015年之间,农牧家乐、家庭宾馆、有接待能力的宾馆以及社会餐饮、玉器销售店增幅达到40.2%,与以上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增幅达到43%,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至今年年初,全县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数达到6302人,占全县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5%,全县农牧家乐总数达到72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宾馆65家,床位数超过9000张。旅游接待能力持续提升,景区景点得到有序开发,配套设施得到逐步完善,市场秩序得到有力规范,旅游品牌建设富有成效,旅游开放合作雏形初显,旅游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十二五”以来,祁连县累计接待游客517.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5.02倍和8.56倍。2015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数更是2011年的2.96倍和3.21倍,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8%,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旅游业带动了祁连城乡居民收入,据统计,通过旅游业发展二蓬勃兴起的农牧家乐、家庭宾馆、社会餐饮等行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500人,并且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二五”初期的1.54倍和1.84倍,旅游业成为了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同时,实施畜牧业发展集约化、工业发展园区化,大力实施草原禁牧、退耕还林、绿化造林、河道治理等工程。几年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始终控制在指标内,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保持在100%。“十二五”以来,累计完**工造林8.15万亩,人均绿地达到117.88平方米,分别是“十一五”末的4倍和13倍。
祁连县明确5A级景区申报范围,邀请专家诊断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制定详细创建方案。方案指出,祁连县启动5A级景区创建工作后,将在提升品位形象,加快推进县域景区化进程,深入推进“三城三区”创建上做文章。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融合,发挥畜牧业优势催生“牧游经济”,发挥文化优势催生“演艺经济”,发挥美食优势催生“舌尖经济”。想法设法优化市场环境,规范旅游业发展。因势利导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统筹兼顾加快资源开发,做好高起点规划、高品位打造和高质量配套。站在旅游新的发展起点上,祁连县各族群众将坚定信心抓落实、埋头苦干**业,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让旅游业在祁连**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