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佳裕-新中安未来文旅全域旅游行业研究员
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开始不止满足于“景区”、“公园”或者“酒店”某个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综合型旅游区域,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日新月异为全域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中国旅游研究院曾这样解读全域旅游:“全时段、全区域、全产业、全人员”的旅游,全域旅游追求的不再是游客数量的增多,而是提高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度与满意度,实现旅游的便利化。那么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传统旅游景区也急需转型升级,进行**。
1
第壹,改变“景区收入来源来自于门票”这一想法,单纯地依靠门票经济,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形成综合型的旅游产业;因此景区应当突破景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自身区域周围的资源,将其他行业的各类资源转换成吸引力,并做好整合工作,打造“旅游+”各种产品组合,将旅游与其他行业紧密结合,延伸景区的产业链,比如“旅游+工业、商贸”打造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文化”推出了研学旅游等、“旅游+农林业”推出了国家森林公园等。
2
**,景区除了自身业态的丰富外,需要加强和周边景区和酒店等业态以及生态链的业务合作,比如景+景的不同景区联票销售、景+酒的景区门票和住宿的产品组合、景+特的景区门票和当地特产的打包联合销售等多业态的组合。
3
第三,传统的景区与旅游产品都以“观光性”为主,且以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观光游玩,缺少深度的体验感;旅游景区应该在自己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明确自身景区的功能特色和市场定位,确定自己景区的主题,开发景区项目,注重项目的体验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可将目前市场较火热的VR技术运用到景区的开发中去,丰富游客体验。
4
第四,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旅游景区能够顺利运营实现营收的重要保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我们将更坚持贯彻以“游客为本”这一理念,因此设置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说母婴室、自助行李寄存、景区雨伞借用处、sos一键报警栏、智能导游导览、讲解员的自助预约、门票预约等,用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固定游客,并以此达到宣传景区的效果。
5
第五,景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景区自身资源整合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因素,不能做“一杆子”买卖,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通过**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6
第六,景区应该做好引导游客进行文明、有序旅游的工作,比如景区可引进智能停车场、景区实时人流量监控等系统;同时,景区对于工作人员应该强化**意识,落实**责任,加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优化游客出行体验,提升其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