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推荐】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

      
2015-01-21编辑 马啸宇中国旅游景区协会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保护利用范围5.68平方公里,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重现古代“**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有名的王家寺院。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多年来,旅游区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修缮三塔,恢复重建崇圣寺,使崇圣寺以8个国内之*,集历代建筑之精华,汇佛教雕塑、彩绘之经典而成为国内*大的佛教单体寺院,寺内599尊(件)铜铸帖金佛像、法器庄严宏伟,白族木雕《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堪称珍品,苍松翠柏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旅游精品与佛教文化**结合,整个寺院大气磅礴、金碧辉煌,重现了“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胜境。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保护利用范围5.68平方公里,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重现古代“**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有名的王家寺院。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多年来,旅游区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修缮三塔,恢复重建崇圣寺,使崇圣寺以8个国内之*,集历代建筑之精华,汇佛教雕塑、彩绘之经典而成为国内*大的佛教单体寺院,寺内599尊(件)铜铸帖金佛像、法器庄严宏伟,白族木雕《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堪称珍品,苍松翠柏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旅游精品与佛教文化**结合,整个寺院大气磅礴、金碧辉煌,重现了“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胜境。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保护利用范围5.68平方公里,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重现古代“**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有名的王家寺院。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多年来,旅游区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修缮三塔,恢复重建崇圣寺,使崇圣寺以8个国内之*,集历代建筑之精华,汇佛教雕塑、彩绘之经典而成为国内*大的佛教单体寺院,寺内599尊(件)铜铸帖金佛像、法器庄严宏伟,白族木雕《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堪称珍品,苍松翠柏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旅游精品与佛教文化**结合,整个寺院大气磅礴、金碧辉煌,重现了“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胜境

产品搜索
联系方式
产品目录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领域标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