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展览网>资讯中心>学会协会>建设部:房地产调控向“**制导”过渡
建设部:房地产调控向“**制导”过渡
时间: 2006/5/19 0:00:00        来源: http://www.cnworld.n        浏览量: 317322        字体选择:     
  "调控淡出"等观点交锋,凸显新一轮楼市调控着力点
  在政府对楼市调控一周年,治理炒房、泡沫等楼市"病毒"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堪称中国房地产市场"风向标"的四大城市,近期房价再次强势反弹,有的城市涨幅高达25%。是市场需求突然加大,还是政府调控乏力?围绕此轮房价上涨,各种观点展开了新一轮交锋"调控淡出说":调控要"**制导"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开发商、专家不断放出"调控淡出"的信息。
  但建设部住宅产业司司长沈建忠表示,我国房地产调控正在从2005年的"**开花"向2006年的"**制导"过渡。建设部今年将通过项目立项和土地供应,引导和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开展以货币补贴为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表示,将加大对中低档房土地专项供应,停止供应别墅用地。"暴利有理说":反向角力折射对立心态
  "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的。"这句*早出自京城某开发商的"名言",被普遍认为是开发商面对2005年国家房地产调控*经典的内心道白。
  此论立刻遭到网民"围攻"。
  楼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遏制房价过度上涨。一些大城市房价增幅"越调越高",自然会引来消费者怨声载道。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先生抱怨说:"我待购一年,等来的竟是每平方米多付近千元!这是楼市调控一周年后百姓想要的结果吗?"一些城市消费者发起的"不买房行动",更是将口头上的怨言变成行为上的对抗。
  供需关系日趋对立,令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北京裕昌置业总经理常鹏坦言,房价上升太快,并非行业之福。只有营造出和谐共赢的供需环境,房地产市场才会有良性的发展空间。否则只会让政府和百姓忧虑,反过来采取更严厉的应对措施。
  这种心态���至行为上的对立,客观上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供需关系。"富人优先论":住房为谁而建?
  京城房地产商任志强在一个经济论坛上说:不要让所有老百姓都买房子,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量。在供应量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富的人。
  "为谁建房"的争论便应声而起。网民的质疑引发一些开发商反思。浙江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等人坦言,企业要追逐利润,但不要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商品房要讲求品质,价格上要让大多数老百姓买得起房,开发商承诺的一定要兑现。
  针对"为谁建房"的质疑,开发商认为,更多地考虑拉高房价多赚钱,追求利润*大化,是商家的目标;而让中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应该是政府的事!
  任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必须分清开发商和政府不同性质的责任。"
  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是产生"为谁建房"争论的原因之一。一些地方政府没有通过制度安排或调控手段,让低收入户买得起低档房或限价房;许多城市没有启动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供应也严重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4个大中城市里,每套1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商品房面积的比重不到50%。
  专家认为,适度限制大面积、别墅化的**商品房建设,从政策上鼓励开发商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档房的建设比例,应为今后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之一。这方面可以说已经起步,但离消费者的预期还很远。"误导舆论说":市场呼唤透明度
  *近,围绕商品房签约销售数量和空置率等统计数据,北京市建委和一些开发商"各唱各调",耐人寻味:一些开发商指责未售出商品房的统计数据统计滞后失真;而北京市建委则认为统计数据每天更新,既不滞后且是准确的。
  究竟谁在误导消费者?从深圳等大城市近期情况看,楼市的确出现了"缩量空涨"的反常现象。
  早在去年底,建设部负责人就在房地产形势分析会上批评说:调控实施以来,一些开发商制造不当舆论,有的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甚至曲解中央调控政策,借助个别媒体误导消费者。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提醒说:"没有国家利益,就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靠制造不实言论支撑高房价,误导舆论和消费者,不仅不道德,也是危险的。政府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楼市透明度,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发改委已表示将推动公布住房成本的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也表示将提高楼市用地信息的透明度。"挤出效应说":高房价造就"房奴"
  "房奴"一词近期成为网上流行词。指的是支付天价房款而过度贷款或借款、承受巨大还款和精神压力的购房族。
  一家中央媒体的主任记者牛先生每周两次游泳已坚持三年,自从今年初购房负债后,他被迫退掉了游泳卡,周末驱车郊外的家庭休闲也取消了。他自嘲:"过去人家叫我'牛哥',现在改叫'蜗牛'了!"
  北大蔡志洲概括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四大"挤出效应",即抑制居民其他消费、加剧收入不公、浪费社会资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
  专家说,购房者因透支积累而沦为"房奴",凸显过度集中的单一消费方向,抑制了健康的社会投资和消费,从而使经济增长链条畸形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宪容甚至提醒说,应防止房地产业"挟持"中国经济。
  新浪网就"目前房价是否仍高"引导网民讨论,结果发现九成多民众认为房价仍高。如果民意是出台政策的支撑点,那么,这意味着平抑房价仍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一,力度不能减小、只能加大。部分行政单位自建住房实为特权房 
  在商品房市场涨势中,一些拥有某种权力的单位集资自建的住房,多建在优良区位,每套面积动辄一两百平方米,却以半福利方式售给单位职工,售价与市场价相差悬殊。
  我们不反对行政事业单位正当的集资建房,但问题是自建住房单位的职工或配偶早已按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了公有住房,享受了国家房改政策,而在单位集资建房中又享受了大多数老百姓享受不到的种种"优惠",在社会上造成苦乐不均现象。
  集资自建住房的单位大多具有一定的特权,利用自身的关系,以低于"招、拍、挂"交易方式的价格获得廉价土地,轻而易举地打通各种关节,享受在工程建设税费方面的多种减免和优惠政策,大幅度地降低了工程造价。这使得原本住房条件就不错的一些单位职工,住房越来越好,有的或拥有了几套住房,或以市场差价获取厚利。而大多数住房本来较差的城市居民,却只能以高价购买商品房。这显现了政府在住房管理上的漏洞。
  自建住房的行政事业单位以非"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造成土地交易市场不公平。一些单位自建住房时攀比标准,浪费大量资源,在群众中造成**影响,损坏政府形象。据房地产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单位自建住房时不进行招投标,导致工程中收取回扣、偷工减料等现象多有发生。某些单位领导调动时,若赶上自建住房,便能多得一处大房子,这就容易造成一些单位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多套房屋,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当前,房价上涨幅度大,广大群众意见不小。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规范治理,刹住那些行政事业单位有损社会公平的自建住房歪风。楼市受困信息断裂与伪信息 专家建议公布住宅地价利润率
  房价飞扬,谁在左右中国房价?经典经济学解释是,市场供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当前中国楼市,主导房价的关键因素除了市场供需,还有充斥市场的"伪信息"。
  如何消除这些"伪信息"的影响,已成中国楼市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抑制投资性需求之外,当前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实行房价、地价定期公开。地方政府分区域选取住宅楼盘公布其合理利润,可以有效防止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哄抬房价。"**经济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尹伯成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断裂的信息:政府数据房地产商也不愿看
  记者调查发现,各地有关部门公布的房地产信息主要是楼盘成交量、销售面积、均价等。这些数据一般以市为单位,没有定期发布时间,即使发布,时间也很滞后,经常在成交月份的一个月以后。至于构成楼盘重要成本的地价,各地有关职能部门更是讳莫如深。而不少地产商透露,地方政府公布的数据是根据地产商的报表做的。考虑到可能与税收挂钩问题,地产商一般会报低房价和成交量。这样的数据本身就是不准的,地产商根本不会去看它。在确定楼盘均价时,地产商也会像买房人一样去参加房展会,同时再看看周边楼价。
  但即使是这种开发商也不愿意看的数据,消费者拿到却非常困难。没有稳定的发布渠道,没有固定的发布时间,没有可以即时查询的免费或收费资讯。可以说,在地产商、政府、消费者三者之间,信息的真实流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断裂。伪信息"造市":地方政府的尴尬与暧昧
  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房地产商通过发布虚假信息"造市"成了抬升房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只要有几个大发展商联手,把一个地方的楼价抬上去还是比较容易的。首先,找到一个题材---这个题材越稀缺越好,因为这样参考比较的机会便很少---比如地铁、高速轮轨、山水什么的,接着找些人排队或根本不找,放出销售火爆的信息,再接着某家或几家楼盘同时小幅提升均价,试探市场底线,成功的话区域内所有楼盘都会跟进,不断将房价推向高点。"江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商爆出行业秘密。他说,目前发展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总体上还是看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用担心有楼盘会不跟进。
  对消除房地产商的伪信息"造市",不少职能部门显得态度暧昧、不积极。去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伊始,广东几大房地产商不约而同地在一些媒体露面,宣扬地根趋紧、房价要涨理论。对于这些明显误导消费者的造市信息,有关部门并没有及时澄清。
  广东楼市出现的这种政府反应滞后现象,在**范围内比较普及。记者调查发现,在房地产商不断通过发布市场火爆信息进行"造市"努力的同时,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此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由于房地产牵扯到几十个相关行业,各地政府显然不愿房价增幅下跌过多。用什么来抑制过热:政府参考价?
  政府提供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对抑制住房消费过热有没有作用?
  "政府通过公布区域房地产成交量、均价等市场整体走势数据,对消费者的购房心理还是能够产生一些作用的。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拿到的数据不准确,公布也没有稳定的渠道。"专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尽可能真实地收集、公布房地产市场成交数据与价格数据。
  除了整体市场走势外,在实际的市场层面,对消费者购楼意向产生影响的是拟买楼盘的周边房价。因此,有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分区域制定住宅类楼盘的"政府参考价"。
  "我认为,公布地价、对城市住宅商品分区域取样,公布地产项目利润率,能提升消费者的购房风险意识,抑制当前的消费热潮。"尹伯成分析说。
  尹伯成提出土地收入归中央所有的建议。他认为,国有土地的收入本身在理论上也应纳入到中央收入之中,可以*大限度地避免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介入过深的问题。

  • 版权声明:
  • 按照互联网惯例,本站转载作品均已注明出处,其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 如因本站失误未注明出处,请来电告知;本站确认后将立即修正。联系电话:0756-2183620
  • 若转载本站作品中含有“易展展览网”“易展网编”等等有“易展”字样的,均为本站原创作品,请转载时标明转载于本站。
热门资讯
相关展馆
相关展区
他们是这样成功的!
自由就是美
历经一个多月的精心打造,自由美网站http://www.fr...
关于易展   | 联系我们   | 企业文化   | 服务条款   | 网络推广服务   | 网站介绍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珠海市金信桥营业执照副本 搜索营销*有价值奖 互联网**
备案号:粤ICP备11010883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6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