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3D打印,關鍵在于“創意”

      
發布日期:2014-06-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中國標識網  瀏覽次數:8
核心提示:人們在考慮武器裝備工藝、成本的同時,也許應該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創意”上去。沿著強敵的發展軌跡亦步亦趨,只能縮小差距,永遠不會實現超越。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5月22日報道,中國**款五代戰機殲-31(殲-20被認為是**款)已經試飛。報道認為,該型戰機由于大量運用3D激光打印部件,不但重量大大降低,而且工藝制造水平飛速提升,其先進的空氣動力結構和隱身性能可以與美國的F-22、F-35相抗衡。
 
  籍此,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個可同時開發出兩款五代戰機的國家。人們驚呼,中國戰機研發速度之快,大有趕超美軍之勢。
 
  幾乎同時,美國國防部的*大供應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外宣布,未來十年,將運用3D打印技術對衛星設計和制造流程進行**升級改造,以生產美軍買得起、性能優越的**衛星。
 
  綜合各類消息,3D打印技術呈現出了深度開發和高效運用的前景。但這并不能夠說明人們設想的“第三次工業**” 在**領域已經**發酵。歷史經驗表明,單純的技術突破不足以造成**性的變化,決定性的酵母因子是對新技術的創意性運用。
 
  當前3D打印技術在**領域典型性運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裝備研發試驗,主要用于生產對工藝制造水平要求較高的金屬裝備構件。
 
  據介紹,除了外電報道的殲-15、殲-20等戰斗機外,目前在研的大飛機C919,其主風擋窗框、機翼和機體銜接部位,也大多采用3D打印的鈦合金零件。
 
  另一方面是3D戰場保障裝備的實戰運用試驗。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司令丹尼斯·維亞認為,3D打印是陸軍*有前途的技術之一,一旦投入實戰,將引發戰場保障**。
 
  2013年2月,美國“陸軍快速裝備**”已將**個“遠征移動實驗室”部署到阿富汗,開始了3D打印技術的實戰化部署。該實驗室由一個集裝箱裝成,配備有成型機、3D打印機和其他制造工具,士兵可根據戰場上遇到的特定需要,迅速制造出塑料、鋼、鋁制零件。
 
  對3D打印技術的應用前景,我們持樂觀態度。但問題在于,人們往往把3D打印技術作為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生產成本的產業機器,而不是推動變革**的平臺,單純地追求產業效益,嚴重遏制了技術**潛能的發揮。
 
  之所以出現產業前景可觀、而**態勢不明的現象,有人提出主要是因為技術處于起步階段,一些瓶頸因素無法排除。如3D打印技術要使用不同的材質,但由于各種材質的熔點不同,因此,無法在一個制造箱中完成整個武器系統的打印和組裝。
 
  這不是理由。隨著技術的發展,工藝方法不是問題。眾所周知,銅作為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被廣泛用于武器裝備尤其是電子線路的制造,先前受熔點影響很難作為3D打印耗材,融合納米技術后,問題很輕松就解決了。
 
  問題的根本在于人們對新技術的理解力。技術上的進步若要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必須以對技術的**性運用為前提。**次工業**中,英國人*先發明了蒸汽機,但由于擔心自己在老式艦船上的投資化為烏有,只是將蒸汽機用于生產帆船戰艦的帆布,*終卻是美國人研發了世界上**艘蒸汽動力戰艦。
 
  雖然年代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相關專家指出,3D打印技術不只是產業增效器,更是****的平臺。該技術在社會上培育了“創客”一族,開辟DIY**模式,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潛能。在戰場上,“創客”也將成為主導戰爭成敗的主體之一。誰將3D打印技術的潛在價值運用到**,誰將更可能贏得未來戰爭。
 
  事實上,美軍已經開展嘗試。據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報道,美軍正在著手制定“程序先于平臺”戰略。主要設想是,不再謀求制造和擁有F-22、F-35等價格昂貴的試驗性武器,而是著眼超智能、無人化作戰,超前設計和儲備無人化武器裝備研發和生產技術,一旦實戰需要,依托3D打印技術和集成機器人裝配線定制化生產、突發性投入。依據這一戰略,美軍將把大量的資金用于推動**,從而徹底擺脫“研發周期”和“設計成本”這兩大產業要素對****的羈絆。
 
  由此可見,人們在考慮武器裝備工藝、成本的同時,也許應該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創意”上去。沿著強敵的發展軌跡亦步亦趨,只能縮小差距,永遠不會實現超越。(中國標識網)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