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投入百億 打造三峽7+4景區

      
                      來源:重慶晨報          時間:2011年06月08日02:30 

3年投入百億,打造三峽7+4景區

  重慶晨報訊“盡管重慶旅游這些年有了長足發展,但是還只是‘在路上’,仍然是任重道遠。重慶旅游眼下*大的短板仍然是缺乏具有震撼力的旅游產品。”*近,副市長譚棲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重慶旅游產業發展情況時說,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重點打造好長江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硚、白鶴梁、釣魚城、大足石刻6大旅游精品,而長江三峽是6大精品的重中之重。

 
 

  三峽旅游

  將有長中短線游產品

  三峽旅游市場現在非常紅火,特別是豪華游輪緊張到一票難求,這說明了三峽游的**市場有著強勢發展勢頭。譚棲偉說,到2012年,交旅集團黃金系列的另外9艘郵輪將陸續投放市場,這些功能齊備、舒適度高的郵輪,就是一座座漂流在長江上的五**酒店,這樣重慶在三峽市場上豪華游輪擁有量將突破30艘。

  他說,面對市場多元化需求,現在我市已設計出了長江三峽游的長、中、短線產品:長線就是重慶到南京、上海;中線到武漢;短線就是重慶到宜昌。

  過幾年后

  一半移民吃上旅游飯

  譚棲偉說,發展長江三峽旅游不僅僅是把重慶旅游提升為支柱產業,而且還要解決三峽庫區移民就業、安穩致富。他說,曾有中央領導說過,三峽工程建成后,要讓百萬移民一半以上吃上旅游飯。

  目前在三峽庫區直接從事旅游的有5萬人左右,間接從事旅游的有30萬人左右。他說,再過幾年,伴隨著三峽景區的提檔升級和更多的豪華游輪投入,必將帶動旅游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屆時,完全可以達到一半以上的庫區移民吃旅游飯。

  3年投百億

  打造三峽“7+4”景區

  在談到長江三峽提檔升級和深度開發時,譚棲偉說,除了游輪外,我市還將對三峽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打造,重點擺在三峽沿線的“7+4”上,7個景區主要是白鶴梁、豐都鬼城、石寶寨、張飛廟、白帝城、小三峽、神女溪;4個景區是三峽沿線縱深發展(000001,股吧)的景區,有萬州青龍瀑布、奉節天坑地縫、巫溪紅池壩和寧廠古鎮。

  譚棲偉說,下一步將總投入100億元,爭取用3年時間把“7+4”打造出來。他說,這些景區中,納入6大精品的有3個,另外白鶴梁、天坑地縫等準備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這樣的旅游資源才能在世界上具有震撼力。

  旅游碼頭

  將統一納入規劃中

  譚棲偉說,這么多的長江大型豪華游輪都下水了,三峽旅游市場也起來了,要打造長江三峽國際旅游黃金帶,眼下的三峽沿線碼頭落后了。就拿朝天門來說,碼頭建設就滯后,不適應一大批游輪停靠。他說,初步考慮游輪碼頭選址在江北嘴、朝天門大橋北岸附近一線,朝天門碼頭主要是兩江游船碼頭,同時在江北嘴準備建設游艇碼頭。譚棲偉強調還需要多方進行論證,爭取在明年把三峽庫區沿線的旅游碼頭一并納入規劃中。

  宜昌三峽人家景區的優美景色。

  副市長譚棲偉率區縣負責人考察剛獲得國家5A級景區稱號的三峽人家景區。

  譚棲偉副市長(左一)在三峽人家景區體驗淘吧里的制作工藝。

  三國文化是

  三峽旅游的**

  盡管豪華游輪陸續下水,三峽旅游一票難求,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重慶在長江三峽旅游市場上的“軟肋”。昨天,在宜昌召開的重慶市加快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匯報會上,譚棲偉副市長說,擁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長江三峽景區,為什么缺乏震撼力呢?就是因為對其保護、發掘不夠。

  三峽游應以三國文化為主

  在談及旅游文化時,譚棲偉說,關鍵是重抓歷史文化。他說,長江三峽有歷史、有文化、有品位,特別是以三國文化為主,它就是三峽旅游的一張**,如果打好了這張牌,就財源滾滾、吃喝不盡。譚棲偉認為,這是我市主要領導指出了長江三峽缺乏震撼力的“軟肋”問題。在三峽還有巫文化、詩文化、移民文化等這些都非常厚重,在發掘、打造三峽文化時一定要集大師之成。他說,石寶寨著重塑造了關羽,張飛廟突出張飛、白帝城展現了劉備和孔明,交旅集團與當地應該好好去把這些文化發掘出來,成為三峽的亮點。

  旅游6大要素還不完善

  譚棲偉說,在國內有2個5A級景區的3個地級市中,宜昌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宜昌市已有數百個旅游項目,而重慶三峽中的旅游項目存在少、小、慢、差情況。他說,在吃、住、行、游、購、娛6大旅游要素中,三峽市場長期沒有新的突破,到底在三峽吃什么、購啥子?沒有凸顯出應有的特色來。這次來宜昌本身也就是學習別人經驗,去三峽人家看看這個剛剛批下來的5A景區,還應去三游洞的農家樂品嘗人家的特色飯菜。

  譚棲偉說,我市的酉陽干得非常不錯,一年的功夫投入巨資,就把一個5A級景區打造出來了,得到國家旅游局非常好的評價。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