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六大建筑尋秘(紅色旅游·慶祝中國**黨成立90周年)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2011年5月27日 04:42:00
滿洲里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陳列館內,講解員正為游客講解。
一批小學生在瑞金市沙洲壩當年毛主席帶領群眾挖的水井前品嘗“紅井”水。
近年來,重“走”長征路,成為貴州省紅色旅游的新體驗項目。
中央政府大禮堂
解放軍戰士瞻仰紅軍烈士紀念塔
在“紅色故都”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紅軍烈士紀念塔、紅軍檢閱臺、公略亭、博生堡、紅軍烈士紀念亭被并稱為蘇維埃共和國標志性的六大建筑,如今它們也是游人瞻仰紅都的必看之處。經過查詢史料得知,這六大建筑的主持建造者名叫趙寶成。很幸運地,我們聯系上了他的兒子石毅先生。
在北京東北郊的順義見到石毅,已經82歲高齡的他依然精神矍鑠。“父親犧牲時我才6歲,對于他沒有很深的記憶,他的形象是從母親對我口述的回憶中逐漸豐滿起來的。”盡管曾患腦梗塞,致使右手右腿行動不便,但石毅依然堅持在烈士宣傳、紅色書畫領域里孜孜奉獻。石毅坦言,很大程度上,父親的精神是支持他堅持紅色文化事業的力量。
談起中央蘇區六大建筑背后的故事,石毅思維十分清晰。1933年6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27次會議作出決議,定于1933年12月11日在瑞金召開**次國內蘇維埃代表大會。作為全蘇“二大”的準備工作,“六大建筑”的建設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決定在瑞金沙洲壩建造一座能夠容納2500人,供全蘇‘二大’開會用的中央政府大禮堂;在葉坪建造紅軍烈士紀念塔、紅軍烈士紀念亭和紅軍檢閱臺;為紀念第三次反‘圍剿’時英勇犧牲的紅三軍軍長黃公略、在第四次反‘圍剿’時英勇犧牲的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于葉坪建造公略亭和博生堡。”石毅說,時任總務廳長的趙寶成被任命為六大建筑工程的總負責人,在來中央蘇區以前,父親曾與母親石澹峰一起在上海擔任秘密交通員,直接接受周恩來指揮。
很快地,趙寶成組建了“蘇大工程籌建處”,選址成為籌建處首要考慮的問題。“大禮堂既是全蘇‘二大’的會址,也是中華蘇維埃紅色政權的象征性建筑,意義重大。雖然當時中央蘇區的紅軍沒有飛機,但考慮到國民黨**會派飛機來轟炸,防空成為大禮堂選址的關鍵。”石毅說,當時已經從長遠的角度進行了考量。
趙寶成和勘察小組同志*終選定在瑞金縣城西北5公里處的沙洲壩老茶亭村建大禮堂,原因在于,老茶亭村周圍有大坪頭、網形、牛寮下等十幾個自然村,各村都有幾十戶人家,能夠混淆敵機飛行員的視線;村對面的小山坡上,長有一大片樟、楓、松樹林子,大禮堂掩映在樹林當中,敵機不容易發現目標;此外,在樹林的側邊,有一座小山岡,便于挖掘防空地洞。此后,勘察小組把紅軍烈士紀念塔及檢閱臺、紀念亭、公略亭、博生堡5處建筑的地址,選定在葉坪村。葉坪距離瑞金縣城只有6公里,是個較大的自然村,在一塊占地20多畝的樹林空隙中有一塊寬闊的荒坪,5處建筑可以合理地布局四周,形成一個整體。
選址確定之后,趙寶成請來了具有中央特科“三杰”美譽的錢壯飛,由他擔任大禮堂、紅軍烈士紀念塔等建筑的設計。根據設計方案,禮堂的主體建筑為八角形,若從空中俯瞰,形似紅軍的帽子,從地面到屋頂共分3層,左側為正面,將開3道大門,加上四周的小門共有14處門。據說,當時毛澤東視察工地時曾提出疑問,為何要開這么多的門。陪同視察的趙寶成說,首先是考慮了防空因素,一旦發現敵機轟炸,開會的人能夠迅速疏散進入防空洞,另外還利于通風、采光。
1933年年底,經過近千名施工人員4個月的奮戰,中央政府大禮堂和其他建筑先后竣工。土木結構的大禮堂占地面積1530平方米,房屋用斗架梁,由48根木柱承受屋頂重量。禮堂后側還建起了“回”字形的防空洞,可容千人。紅軍烈士紀念塔建在葉坪廣場上,與紅軍檢閱臺遙遙相對,塔高14米,炮彈形塔身矗立在五角星形的基座上,塔身布滿了一粒粒的小石塊,象征著無數**烈士,塔前的草坪上用煤渣鋪著“踏著先烈的血跡前進”9個大字。
1934年1月22日,**次國內蘇維埃代表大會在中央政府大禮堂隆重開幕,來自國內15個蘇區的正式代表700多人,以及中央政府和中央機關組織的旁聽者1500多人參加了會議,盛大的規模,在中央蘇區****。
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撤離瑞金開始長征,趙寶成留在了瑞金。**年6月,趙寶成帶領70多人在銅缽山堅持斗爭,*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可以說,六大建筑在當時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巨大作用。可惜的是,紅軍主力撤離后,國民黨**將六大建筑夷為平地。1955年才由國家有關部門撥款在原址按照原貌修復,并把原先的土木或磚木結構改為了磚混結構。”石毅說,去年10月,**瑞金市委向趙寶成家鄉山西省五寨縣捐贈了這六大建筑的微縮模型。“這對父親來說,也算是一種慰藉。”畢竟主持修建六大建筑是趙寶成**生涯中重要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