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510:19 來源:中國江蘇網 如何走出門票經濟的怪圈是很多景區面臨的一大難題,茅山景區同樣被這個問題所困擾。記者查閱了前幾年“十一”長假句容旅游收入資料,每年長假句容接待海內外游客70萬人左右,收入6億多元,而作為句容旅游龍頭的茅山景區只接待2萬人,門票收入150多萬元,盡管每年同期有所增長,但相比6億多元的收入,景區的門票收入可忽略不計。這樣的現實,促使茅山景區作出了不走平常路、跳出旅游抓旅游,圍繞轉型做旅游的抉擇。茅山景區管委會主任張德軍認為,雖然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這步遲走不如早走。 大投入,將景點做亮
其實茅山景區很多景點有特色,但以前在許多游客眼中,茅山只是燒一炷香、看一看老子像,對其他景點知之不多。去年以來,景區投入數億元對景點進行出新,九霄宮、元符宮、華陽洞、喜客泉等重點景點實施以舊改舊的建設,改造建設了內頂宮、印宮兩個廣場,投入5000多萬元在各主要景點實施綜合綠化工程改造、生態修復,又投入200萬元進行了宮觀外墻、街區沿街立面、景區內建筑物外觀改造等,與主要景點配套的設施也進行了大面積修葺建設,建成了園藝化“非常道”主題登山步道,擴建喜客泉內棧道游覽線路。按國際標準對景區標識標牌進行**的規范設置,制作成中、英、日、韓、法五種文字對照標識牌,增設10多處游客公共休息設施、觀景設施。景做亮了,讓游客在景點游覽的時間大大延長。據統計,今年游客在景點游覽的時間與去年同比平均增加了半個小時左右,像華陽洞、喜客泉,過去游客很少停留的景點,現在都成了游覽的“熱點”。
換思路,將景區線拉長
除了景點之外,茅山還有什么能留住游客?景區管委會一直圍繞這個命題在找*佳答案。把線拉長,讓游客留在茅山。去年開始,景區管委會啟動了新一輪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投入1億元建成的游客服務中心集服務、購買、休閑功能為一體,游客在景點游覽后,在這里可享受更多的服務項目,不遠處投資1000萬元的購物一條街正在建設之中。一批休閑度假項目也相繼開工,翔峰國際度假村、休閑度假俱樂部等總投資10多億元,投入6000萬元的茅山大劇院將在年底正式動工,與鄉村愛情大舞臺相匹配,屆時再由一批國內知名演藝團來茅山獻藝。與此同時,茅山景區線已向九龍山景區延伸,按照景區十二五規劃,從明年開始,建設50家“茅山農家樂”,推出40多個娛樂項目。
2010年初,茅山榮膺由國際休閑產業協會授予的“國際*佳休閑養生基地”稱號。為滿足人們對養生旅游不斷提升的需求,景區利用茅山環境質量優勢,推進道教文化中的養生術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整合、提煉,推介收編于《本草綱目》中**影響力的茅蒼術、當參、葛根等多種茅山地方名貴***,推出高水平的養生書屋、品茶論道館、養生藥膳、養生溫泉等眾多休閑參與性旅游產品,推動養生文化向“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滲透,延長旅游產品鏈、服務鏈和經濟鏈,實現茅山旅游品牌轉型升級。同時,投資3億元,聘請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先生為景區量身定制蓮塘九曲景區,規劃建設中國道教演藝中心暨中國道教論壇、養生溫泉、養生會所、養生精品商業街,打造中國道教養生體驗區;投資1.5億元,推進楚王澗景區、崇禧萬壽宮、周易研究中心以及紅廟村片區改造,打造中國道教養生谷;復建景區二茅峰德佑觀、三茅峰仁佑觀,建設江南*大道教建筑群。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將景區打造成中外游客向往的養生度假天堂、休閑樂園。
換品位,將旅游文化做精
如今很多游客來茅山不再是看看道院、道觀或燒一把平安香,更多的是品味目不暇接的文化景點。千年古街蜿蜒曲折的小巷間不時有悠揚的琴聲傳出,青石板獨輪車深深的印跡能勾起人們對久遠歷史的回憶,喜客泉邊的**讀書臺讓人領略古代讀書人的風采……如何將茅山獨特的人文資源充分發揮,盡顯文化魅力,已成為茅山景區追求的目標。
占地近4萬平方米、投資過千萬元的茅山道教文化廣場集中體現了茅山人文與自然山水間的和諧統一,重點營造出茅山旅游的“三環境”。一是道教文化環境。廣場南部區域中心鋪設的嵌有兩顆直徑約2米的黑白球“陰陽太極魚”,北部區域中心銅球上雕刻的老子“清靜經”,沿北部山體而建的35米長雕刻著茅氏三兄弟得道成仙傳說故事的石景墻,以及廣場上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處處顯露出道家的文化。二是自然生態環境。整個廣場設計堅持“以人為本”“以生態環保為先”,巧妙地利用現有空間營造出生態、和諧的旅游休閑環境。廣場綠化以本地常綠樹種為主,各種花卉、灌木點綴其中。同時,廣場分24個點埋設了室外音響系統,優雅的音樂伴著美景,讓游客心曠神怡。三是獨特地理環境。廣場以茅山自然山體為藍本,在廣場東部興建了一座伴有瀑布的大型黃石立體假山。從廣場的雙曲橋上遠觀北面的另一座假山,又將欣賞到一幅天然而成的高額、秀眉、翹鼻、微笑著的巨型“美人臉”,也稱“迎賓石”,意為笑迎八方賓朋。
茅山景區近年來還成功舉辦了多次文化活動,如邀請國內10多位特級象棋大師來茅山博弈,組織國內百位攝影家來茅山進行攝影比賽,組織有關專家釋解“軍號”之謎、“蜂窩”現象等。今年舉辦的“品茶論道話茅山”活動,來自國內旅游界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對茅山的旅游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有數萬網友在網上參與討論。一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使茅山旅游文化達到了****的新高度。
茅山景區跳出旅游做旅游,其旅游的回報已顯現,今年國慶長假,雖然門票收入與去年相比變化不大,但滯留茅山的游客明顯增多,景區周邊共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在茅山購物、消費的游客也明顯增多,餐飲一項就比去年多收入120多萬元,農產品銷售也比去年翻一倍多,僅景區特產茅山老鵝銷售就達2萬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