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國的一面鏡子

      
                               2010年08月17日12:28  國際先驅導報

  參觀英國的世界遺產所需費用通常不高,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格林尼治天文臺,更是免費向公眾開放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康逸發自倫敦到英國,應該去哈德良長城走走看看,在領略古老壯闊的日不落文明的同時,也體味英國人為保護這處世界遺產所付出的心力。

  哈德良長城規模龐大,穿越了英格蘭北部的3郡12縣和兩個政府行政區,90%以上地段屬于私人財產,涉及50多個機構和700多名私人業主。但是,這段由泥土和石頭建造、路線支離破碎的城墻,至今已存在千年。其長壽與保存完好,堪稱英國保護文化遺產的縮影。

  政府主導,門票收入禁挪用

  英國1984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至今已有28項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巨石陣、倫敦塔、威斯敏斯特教堂、愛丁堡新舊城區等23處文化遺產,自然遺產4處和一處混合遺產。

  事實上,英國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也遭遇過尷尬。擁有900多年歷史的倫敦塔于1988年被列為世界遺產,但由于毗鄰倫敦繁華的金融城,周圍大規模興建的摩天大樓嚴重影響了倫敦塔附近的整體景觀。而1987年列為世界遺產的巴斯城也因新建項目與市中心歷史特色不符而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警告。

  為此,英國通過制定整體空間規劃體系來保護其世界遺產地。按照規定,英國各個地區、郡乃至區的規劃部門都在管理、保護和維護世界遺產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英國政府還提出計劃,加強對世界遺產所在地周邊環境的保護,在世界遺產附近設立緩沖區,阻止開發商在這些遺址周圍興建與其整體風格不符的建筑物。

  文首所提到的哈德良長城,根據2008至2014年管理規劃,英國政府依據地形將離遺址10英里的范圍設定為緩沖區,增加了對遺址的保護,避免對遺址的有害開發,同時提高了周邊環境的景觀質量。

  盡管英國人留給外界的印象多為刻板,但在文化遺產保護上,他們卻既堅持原則,又能做到靈活處事——從哈德良長城管理和保護工作可以看出,英國各級政府在保護本國世界遺產方面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英國政府很早就開始介入哈德良長城的保護工作。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制訂了《古跡與考古地區法》,并于1928年把哈德良長城置于該法律保護之下。

  完善的規章制度,往往能令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2007年,英國政府出臺了《21世紀遺產保護白皮書》,制定了“更為簡單、更有效的統一遺產保護體系”,讓公眾和社區有更多參與的機會。

  英國政府不僅通過立法保護遺產,也是遺產保護主要資金的提供者。各景區的門票收入往往由地方政府處置,但只能用于維護景區及其服務設施,以及景區工作人員的工資,不能挪作他用。

  低票價,減少申報數量

  現在,英國人已經將目光放在更為長遠的地方,他們將對世界遺產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視為保護遺產的重要一環。

  例如,英國許多學校就將世界遺產教育作為重要內容。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國國家委員會發起了“了解我們的世界遺產”活動。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幫助世界遺產地和英國當地學校之間建立起聯系,以確保英國兒童及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夠對世界重要遺產有所了解,并珍惜和重視身邊的遺產。

  為吸引更多人關注世界遺產,參觀英國的世界遺產所需費用通常不高,并且會時常安排學校組織學生參觀。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格林尼治內有以破解經線之謎著稱的**天文臺,更是免費向公眾開放。

  與此同時,英國近年來對于申請世界遺產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冷靜,逐步減少對世界遺產的申請。據了解,英國申請一個世界遺產需要花費40萬英鎊,平均每年用于維護的花銷也在15萬英鎊左右。而事實證明,世界遺產地位給旅游業帶來的收益被夸大了,因為只有很少一部分游客意識到這種地位或者是被這種地位所吸引才來參觀游覽的。

  專家視點:當斂財工具,是對世界遺產的侮辱

  【核心觀點】

  ★如果說你要通過漲價把“申遺”花的錢成倍賺回來,你申報的出發點就很有問題,很低下。

  ★現在隨著城市化的膨脹,中國的文化遺產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國務院規定不準爭奪名人故里,但一些地方官員和文痞們仍舊在胡謅,這實際上是愚昧在挑戰文明。

  【主持人】陳雪蓮 本報記者

  【訪談嘉賓】丹青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秘書長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隨著中國丹霞、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已達40處,而有心踏上申遺征程的景點和城市,更是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面對國內上下一片申遺熱,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丹青卻著實有些高興不起來。作為一個普通的文化遺產守望者,丹青為文化遺產保護奔走疾呼20余年,也曾在一個月內發表2萬余字呼吁保護文化遺產。但面對許多破壞行為,他自認“十分無力”,丹青坦承,隨著城市化的膨脹,“中國文化遺產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敗家子”曾令鎮江無價珍寶胎死腹中

  《國際先驅導報》:你怎樣看待各地爭相申報世界遺產的動機?

  丹青:有些地方“申遺”的動機是好的,當地政府確實是想為百姓做點實事,但也有些地方政府只為發展旅游業而申遺。原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申報官員郭旃先生多次提出,申遺不僅要有正確的價值標準,同時需要可靠扎實的基礎工作和大量心血,*終目的是保護真正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而很多領導不太注意這點。

  Q:中國的世界遺產是否也有保護不力的深刻教訓?

  A:慘痛的例子就是江蘇鎮江市宋、元糧倉、明清驛站、古運河道等附屬遺存,因開發商建樓盤而慘遭強拆。宋元倉儲加上周附屬構成了一組完整的體系,是我們申報大運河世界遺產的重要歷史資源之一。這個價值,必定比那些眼前看得見的蓋高樓要高貴和厚重得多。可惜啊,將使鎮江揚名全球的無價珍寶,卻讓我們的一幫敗家子愚蠢地逼它胎死腹中。

  很多領導干部在文化遺產的教育和普及上,(認識和投入)嚴重不足,如果不提高,將來會是個悲劇。而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簡稱《文物法》)在這些悲劇面前無法起到作用,像鎮江宋元谷倉、南京古城的破壞都是犯罪,但對有關責任人現在只是行政處理,沒有法律處理。除了《文物法》,國務院48號文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明文規定,但是有幾項能落到實處?這是**可悲的,我們不是沒有法,我們有法,但是落到實處的很少很少。

  Q:有保護得好的例子嗎?

  A: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就是好標桿。它實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保護世界文化和遺產遺產公約》問世30年來對世界遺產保護的*新要求——5C戰略,即增強《世界遺產名錄》的可信性;保證世界遺產的有效保護;推進各契約國有效的人力建設;通過宣傳增強世界人民對世界遺產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增強社區履行對《世界遺產公約》的職責。一方面,蘇州古典園林所有的檢測標準都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環境保護和自身利用上,跟其他文化遺產不一樣,蘇州園林越是隨著時間流逝,越是能在利用當中延續自己的生命,比如人員的配置和監管,環境、水和大氣污染的檢測和整治,它都做得好,因而產生了好的效益——客流量大,超過限度后就會對客流進行控制,形成了良性循環,而漲價則只會帶來惡性循環,無異于殺雞取卵。

  面對世界遺產,我們要心存敬畏

  Q:申遺成功后景區漲價,是否合理?

  A:不合理。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不是個人的,你沒有權力這么漲價。地方政府如果只是把世界遺產當成斂財的工具是極端錯誤的,這是對世界遺產的侮辱。丹霞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我們的職責和義務就是保護它,怎么能把它當搖錢樹呢?如果說你要通過漲價把“申遺”花的錢成倍賺回來,你申報的出發點就很有問題,很低下。

  Q:世界遺產本意味著榮譽與責任,在中國為何與經濟利益脫不開關系?

  A:這就是有些領導和專家的素質與整個人類向前發展的速度相差太遠,也跟整個社會向錢看的浮躁風氣有關。我去日本名古屋考察,他們連為了更好保護文化遺產而新增的一個螺絲釘,都會用標識牌告訴你這是后來加上的,這個細節說明他們是出于真心來保護,并沒有我們這種功利的保護觀,為什么泱泱五千年大國,到了我們這里就變了味了呢?特別是相關領導素質不高,不懂文物保護還要裝懂,往往干糊涂事和**事。

  Q:目前很多***或省級文化遺產破壞也非常嚴重,例如云南大理為修建公路拆除唐代古城墻,河南距今3萬年前的六堆寓舊石器文化遺址被開礦破壞。中國文化遺產現狀如何?

  A:情形不容樂觀,現在隨著城市化的膨脹,中國的文化遺產幾乎遭受滅頂之災。作為一個普通的文化遺產守望者,面對很多破壞行為,很多時候只能淚水往肚子里咽,沒有解決問題的權力。我非常反感現在的曹操墓地、李白故里、西門慶故里等爭奪戰,國務院有規定不準爭奪名人故里,但是一些地方官員和文痞們仍舊在胡謅,當然有經濟利益的驅動,這實際上是愚昧在挑戰文明。

  Q:我們該應如何面對世界遺產?

  A:我們保護世界遺產,并不因它先進或是落后與否,而是因為它是人類整個發展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物局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我們不僅要心存敬畏和專注,而且要非常珍惜它們,這是先祖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我們如果沒有好好保護而失去它們,不僅是對祖宗的犯罪,也是對子孫后代和全人類的犯罪。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