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國際化風景區的一張金名片 金華山將打造黃大仙文化園

      

來源: 金華日報

      金華山是一座集儒釋道于一體的三教文化名山,其中海外傳播*廣、影響力*大的,非黃大仙道教文化莫屬。從山上到山下、從北坡到南坡、從東麓到西麓,遍布黃大仙文化的勝跡。

      如何把散落在金華山各處的黃大仙傳說、宮觀、遺存統籌整合,像珍珠一樣,用文化這條主線串起來?金華山旅游經濟區給出的*新答案是:全力打造黃大仙文化園,打響“大仙圣地金華山”品牌。

      去年7月,金華山旅游經濟區成立,即肩負著兩大使命,一是創建國家5A級景區,二是致力于打造國際化風景名勝區、國際養生旅游度假區。金華山旅游要走向世界,打響國際品牌,主要依托黃大仙文化。黃大仙傳說早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致力于聯合海外黃大仙分跡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對黃大仙文化園的創意和規劃,金華山旅游經濟區高度重視,多次組織設計單位、黃大仙文化研究會專家和相關負責人實地踏勘、現場調研,提升完善。根據已初步形成的概念性規劃框架,黃大仙文化園由兩區一線構成,即以黃大仙祖宮為核心的羅店鎮鹿田區塊、以赤松宮為核心的赤松鎮鐘頭區塊,兩大區塊由一條長約6公里的牧羊古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集游覽、朝圣、養生、度假于一體的開放式文化體驗區、***旅游區。

      古道串聯區塊 獨具創意

      眾所周知,鹿田和鐘頭區塊是金華山黃大仙文化分布*集中的區域。鹿田一帶有有名的黃大仙祖宮,為黃大仙祖庭所在,建成至今已20年。附近還有朝真洞、黃大仙叱石成羊的石浪群,為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親歷,并寫入游記中。鐘頭一帶則有近年復建的赤松宮,以及臥羊山、煉丹山、二皇君祠等勝跡。

      黃大仙文化園概念性規劃,由浙師大農村景觀文化研究所負責設計。設計團隊介紹,考慮到兩大區塊各有特色,設計定位作了明顯區分,形成互動和互補。鹿田區塊以祖宮朝圣、修煉悟道為主,配套有大仙文化藝術館、老子學院等場所,突出高雅、靜態、養生的特點。而鐘頭區塊結合實際定位為善男信女祈福迎祥之地,配套部分燒烤、娛樂、休閑設施,以動態為主,強調大眾化、游憩等功能特色。

      從鐘頭到鹿田,中間由一條牧羊古道相連接。古道自臥羊山開始,經鐘頭、馬鞍山、仙田、彈子下、斗雞巖,至鹿田。“由一條從海拔200米左右逐步上升到600多米的古道串起兩大功能區塊,這種道教文化體驗園區的空間架構,在國內是****的。”設計專家表示。

      深挖文化內涵 啟迪今人

     “以匡世濟民、懲惡揚善為核心的黃大仙文化,在東南亞、北美等海外華人華僑中影響深遠。”金華黃大仙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馬駿說,作為黃大仙文化的發祥地,金華山抓住了黃大仙文化這張國際牌,就是抓住了金華山文化旅游的“牛鼻子”。他的觀點得到了不少領導專家贊同。

      不同于一般的旅游體驗項目,黃大仙文化園的規劃重點突出“文化為魂”的理念。部分專家認為,如果僅僅停留在黃大仙遺存遺跡等景點的簡單復建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注重黃大仙文化的挖掘與弘揚,通過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提高文化園的參與度、互動性,雅俗共賞、啟迪教育今人。

      以牧羊古道為例,一路穿行在密林、山澗中,沿線可觀賞煉丹山、斗雞巖等景觀,輔以驛站、廊橋、觀景亭臺,開發出來將不亞于目前受到游客熱捧的金華山霞客古道。但馬駿認為,牧羊古道的特色應該體現在“文化+”上,深挖黃大仙文化價值,建成一條“文化+健身”“文化+旅游”的黃大仙文化展示長廊。

      整合大仙資源 走向世界

     根據金華山旅游經濟區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全區正以“東方朝圣地、養生金華山”為主題,圍繞“漫步尖峰山、參禪智者寺、觀景雙龍洞、祈福黃大仙、避暑浙中涼都”精品旅游線,實施金華山旅游品牌發展戰略。

     承載這五條精品旅游線的五大旅游項目,分別為婺文化園、智者文化園、雙龍勝景、黃大仙文化園和浙中涼都。

     對于金華山的決策者來說,黃大仙文化的挖掘與弘揚是“很大一盤棋”。黃大仙文化園的規劃和建設,僅僅是一個新的起點,更大的手筆還在后頭。據透露,金華山將**整合提升黃大仙祖宮、赤松黃大仙宮、金華觀(赤松下宮)、赤松仙橋黃大仙遺址、蘭溪黃湓黃大仙宮、蘭溪靈羊島等黃大仙文化資源,以洞天探秘、祖庭朝圣、赤松問道等建設為重點,打造道教朝圣養生中心,著力打響“大仙圣地金華山”品牌。

     同時,還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挖掘“三教合一、五圣鼎立”文化底蘊,將黃大仙文化作為凝聚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謀劃組建“世界黃大仙聯合會”,升格黃大仙文化節,每年舉辦金華山世界僑仙文化大會。

     這些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胸襟的大手筆,目標只有一個,讓金華山走向世界!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