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7-9-15 18:12:24
編者按:不久前,網上流傳過一個有關城市標識的帖子。網友貼了一幅照片,上面是某城市一座立交橋及其路標指示。該網友寫道:“看看這個路標,打死我也下不去。”嘲笑這個路標的含糊不清。
類似的標識問題,在城市快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外地來的司機常常發現自己不會走路,沒有方向,也看不懂路標;開車走高速時上百里路看不到一個路標,不知前方是什么地方,目的地還有多遠。有一回,某人在一個城市趕飛機,因為城市環線與高速相連,司機找不到連接處而耽誤了乘機。
標識看上去雖小,卻事關一座城市的現代化和文明程度。如何更好地規劃和建設城市標識?我們邀請同濟大學的專家發表看法。
如何讓人迅速獲得所需要的標識指示:規范化、系統化、科技化和人性化是關鍵
現代城市應該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環境,指示標識就成為城市信息傳播的載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媒介,它以一定的形式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也為城市保持良好的秩序提供了保障。
從人對環境的認知度來分析,城市環境在市民的印象中往往通過幾個層面來產生。首先是城市形態,依次分別是建筑、馬路、細部特征。在缺乏城市標識的條件下,這種形式感成為人們優選的參照物,在人們的視覺中產生某種方位印象、形狀印象、色彩印象、尺度印象等,古代人們就是這樣把握環境的。然后,在城市的不斷擴大中,人們開始賦予一些參照物以特殊符號,或通過某種共同能夠識別的文字、圖像,來體現對于環境的認識,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符號越來越多,城市標識也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在20世紀中葉,城市迅速發展,標識開始健全起來,成為城市管理的一項重要手段。
國外為城市標識系統而設立或者與標識系統相關的法案很多且很精細。如美國就有ADA(AmericanswithDisabilitiesAct)標識系統、NPS(NationalParkStan-dard)標準設施和MTA公共汽車站標志等。ADA標識系統手冊甚至對盲文交通指示系統都定出規則,而NPS國家公園標準設施對公園標識設置作了詳盡規范。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擁有歐洲*大的步行者導向系統;美國加州圣巴巴拉市的區域性自行車路線標志,沿途設置圓形圖像指示行走路線,另外還有與之配合的平面旅游路線圖;日本地鐵標識具有很完善的指示系統,為各類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指示幫助。
要將城市錯綜復雜的環境信息準確迅速地傳達到目標人群,使需求環境信息的人們迅速獲得標識指示,標識的規范化、系統化、科技化和人性化是城市發展中一項艱巨而必須的工程。
如何使城市標識越來越人性化和理想化:須考慮環境復雜性、信息多重性和傳達的及時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的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的網絡化,城市的重新規劃與改造,城市精神物質化體現與對形式載體設計的高度重視等,使生活環境越來越人性化和理想化。許多城市對環境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建筑、道路、園林、綠地、小區、街道及各類公共場所,塑造城市的文化與精神,在形式的載體上也做了多方面設計,其中就包括城市標識。
城市標識設計*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城市環境的復雜性、信息內容的多重性、接受人群的多樣性和傳達信息的及時性。受眾反應是評估標識設計質量的重要客觀標準。現代城市的環境標識需要根據新的環境特征對原有系統進行改造、更新和增補,有系統化、技術化和環保化的要求。
我國交通標識已有較詳細規范,但在系統性、科學性、交互性、智能性、適應性和審美性等方面,離現代城市的要求還有明顯距離。
任何城市都面臨新舊標識的交替,立得多,拆得少,合法標識與非法標識混雜,重復標識、過時標識或無標識給標識的權威性打上問號。因此我們首先面臨的是如何有計劃地整理城市中現有標識,使交通、道路、門號標、區域、公共場所以及景點等各類標識系統化網絡化,盡快研究和產生新的標識體系。
現代城市如何改進標識手段:用智能化解決人群流動性與標識固定性矛盾
信息的正確性是標識科學性的前提,規范化的標識才能真正起到“以人為本”的服務目的。無論是標識字體的大小、色彩、編排方法,還是標識設置位置、可傳達距離、可能產生的遮蔽、夜間的可識別性等,都得靠科學的態度和完整、仔細的工作流程來完成。
針對接受標識人群的多樣性、流動性與標識設置相對固定性之間的矛盾,可多采用滾動信息標識或互動標識裝置,類似上海延安路上的新車站標識、中心城區的交互式電子交通問訊、蘇州園林中觸摸式景點導游系統等。這樣在信息量大、信息層次多的區域,既可提供多功能的指示系統,又可避免設置過多的指示裝置。
大多數電子查詢系統都是智能化的,這也是現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項體現。怎樣才能使這些智能化設備易操作、好維護,公共電話亭的方式可以借鑒,并應開發出更高智能的手機屏顯指示系統、手機查詢系統、汽車地面導航系統、旅游景點指示系統等,可通過利用公交車站、火車站、地鐵、機場、大商業網點等場所提供智能化服務,來提升城市的整體管理水平。
現代化的城市標識設計和設置應考慮不同人群在語言、文字、行動、視覺、環境程度、受眾距離等諸方面的差異,更應注意與環境的和諧和互補關系,追求形式上的**。
(作者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