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村變景區 浦東牌樓村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

      

來源: 新民晚報

地能供暖、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裝置……這些"高大上"的名詞似乎離鄉村很遙遠,然而,經過近十年打造,綠色低碳的農村生態特色旅游已經成為浦東新區航頭鎮牌樓村的一塊金字招牌。剛剛過去的小長假里,幾千名市民乘坐軌交16號線或自駕而來,體驗漂流、網上種地,欣賞村民們原汁原味的浦東特色民俗節目表演。昔日窮村今成景點,2014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旅游經營收入4800萬元,剛摘得"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榮譽稱號的牌樓村,秘訣何在?

假日午后,有些燥熱。走進牌樓村的沈湖農莊,奇了!沒有一間屋子安裝空調,卻涼爽宜人。原來,這里大手筆投資350萬元,安裝了曾在世博會上大出風頭的地源熱泵系統,循環利用地下能源,無論寒暑,室內溫度都能保持在25℃左右。農莊的人工湖四周,還建造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裝置。抬眼望去,一片綠油油的農田圍繞著人工湖,岸邊枝條隨風擺動,湖水碧波蕩漾。

村黨總支書記徐寶清回憶說,牌樓村原是航頭鎮13個行政村里經濟*薄弱的一個村,"貧困村"的帽子戴了幾十年。新農村建設與世博會舉辦帶來契機,村里繼續保留黑瓦灰墻"道士"帽的浦東老式農村民宅格局,但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鋪了瀝青路,主干道兩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村村戶戶污水納管,垃圾堆場變成了小公園,河道疏浚了,兩岸還建起了綠化帶、親水平臺和休閑長廊,休閑廣場、健身器材、讀報畫廊、休憩竹亭等點綴在社區中,曲院風荷勝景出現在了昔日的窮鄉僻壤。

2010年,牌樓村成為世博會"城市與鄉村互動"演繹基地,讓中外來賓感受到滬郊新農村的魅力。同時,牌樓村的發展不搭花架子,不忘"農"本,將3000多畝耕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以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培育和帶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發展,帶領全體村民奔小康。

牌樓村的變化有目共睹,這幾年,陸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上海市十大我*喜愛的鄉村"等榮譽,還成為上海桃花節和浦東新區新農村文化成果展示活動的主會場。游客們紛至沓來,也帶動了村民轉型。如今,全村已有520戶鄉村旅游經營戶和560名旅游從業人員,均占全村總數的三成。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