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升級與人居環境并重
——黃果樹詮釋可持續旅游新路徑
新華網貴州頻道6月27日電(記者盧志佳)近年來,作為國家首批5A級風景區及貴州旅游龍頭的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立足于實際,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推進景區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旅游業態逐步豐富,旅游品質和人居環境逐步提升。
生態先行打造**景區環境
白水河蜿蜒于貴州西部崇山峻嶺之間,曲折的河床跌宕起伏,斷落成18個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瀑布,其中便有風景絕美的黃果樹大瀑布。然而,孕育這個瀑布之鄉的土地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巖石裸露,土地貧瘠,生態人居環境異常脆弱。
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黃果樹景區曾常年面臨“**資源、二流景區、三流服務”的尷尬境地。
“黃果樹景區要打造**景區必須生態先行。”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林業局副局長周蘭說,“10多年來,黃果樹不遺余力打造綠色景區,我們通過山頭綠化工程治理石漠化已經取得明顯效果,現在景區很難看到巖石裸露的山頭了。”
結合景區綠化、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珠江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黃果樹近年來累計投入林業建設資金2.3億元,全區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的30%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
2015年,新一輪造林綠化生態建設的熱潮掀起,黃果樹景區啟動實施綠色黃果樹建設行動計劃,計劃提出用6年的時間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核心景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從核心景區居民搬遷工程,到山頭綠化工程,再到迎賓大道綠化工程……如今的黃果樹可以說是一片生態建設的熱土。
據介紹,下一步黃果樹景區將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范圍為白水河大橋沿河至陡坡塘瀑布壩點、滴水灘瀑布,投資規模約3.45億元。建設內容包含修建廣場、碼頭、觀景平臺、園路、木棧道、浮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公廁以及其他配套設施等。
“黃果樹濕地公園將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尋找生態、旅游、生活三者的平衡點。”景區建設規劃局規劃科負責人石維國介紹道,“濕地公園規劃側重于生態保護、聯動作用。以水系為中心向周邊擴展,漸進式的協調生態、旅游、生活、人和動物的關系。”
人居環境建設助推大旅游圈升級
走進位于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天星橋景區東南面的募龍村,高山環繞,綠樹成蔭,田園阡陌美不勝收。
村里有46棵幾百年樹齡大榕樹,其中*大的一棵需要4人合抱,每年正月初二,村民們都聚集在這棵樹下祭祀祖先,商量村中大事。村支書李德忠告訴記者:“這兩年,大伙兒討論*多的就是怎么建設村莊,依托黃果樹景區發展鄉村旅游。”
黃果樹景區旅游火爆,而這個毗鄰天星橋景區,生態環境優越的傳統布依族村落,一度因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而“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今,村民正從黃果樹景區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分到了一杯羹。
“黃果樹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將黃果樹轄區范圍內的鎮、村、景區作為一個大旅游圈來規劃和打造。” 安順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朱桂云認為,景區附近一些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既能提升當地人居環境建設,又能增加黃果樹旅游深度,緩解核心景區壓力。
從2014年開始,黃果樹利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推進一批“小康村寨”建設,募龍村便是受益者之一。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募龍村硬化拓寬了通組路,修建了幾百平米的榕樹廣場,路燈、綠化、垃圾桶隨處可見,排污管網設施也在加緊施工。
據朱桂云介紹,下一步,黃果樹將在交通格局中增加小火車系統的規劃設計,同時增加自行車道、步行道、棧道等慢行系統,通過規劃合理、功能齊全的旅游交通格局,串聯黃果樹石頭寨、滑石哨等民族村寨為代表的旅游資源,推進大黃果樹旅游圈持續升級和發展。
理念先行締造國際影響力
“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考察黃果樹大瀑布后如此贊嘆。
今天,白水河依然奔騰,白練落潭,彩虹高掛,黃果樹大瀑布日夜不息地綻放著獨有的壯美。
“黃果樹景區擁有***的美景,而‘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全球低碳生態景區’一直是黃果樹追求的目標。”朱桂云說,“通過持續不斷的投入、改造、升級,黃果樹景區正朝著‘國際知名、國內**’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度假勝地前進。”
生態文明,理念先行。作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年會”分論壇之一,27日開幕的“安順·黃果樹可持續旅游和人居環境建設主題論壇”將探索可持續旅游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引導旅游業和人居環境建設走向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是黃果樹景區在論壇開幕前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