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地名的故事·那些歷史那些鄉愁·地名標注表面上是一個翻譯問題,實際上是話語主權的問題,一味強調使用英語以接軌國際,是語言不自信的表現——
上海西藏中路的路牌。本報記者 顏維琦攝
“Xizang Rd.(M)”,站在上海的西藏中路,記者拍下路牌,發送給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的兩個留學生班,還有一家總部設在上海的外企部門。
這樣的路牌,外國人能看明白嗎?收到的回復大略分為兩種:能看懂,沒什么障礙;有點小困惑,難點主要在“M”的縮寫,如果顯示的是Middle Xizang Road就更好了。
問卷繼續:你們是希望看到“Rd”還是“Lu”?收到的回復幾乎都是“都可以”“區別不大”。
如果只是在上海停留,確實不用擔心。目前,上海的道路名稱全部采用英譯。要是取道中國的幾座城市,那么,你會發現,是用“Rd”,還是“Lu”,不少城市的想法并不一樣。
路牌標識,到底用英文“Rd”,還是漢語拼音“Lu”?看似小問題,實則費思量。
上海市地名辦:考慮使用方便和習慣
根據《地名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中國地名必須用漢語拼音拼注。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
“嚴格來講,上海的做法雖不合上述規定,但這也是考慮上海的實際情況,多次廣泛聽取意見后才定下來的方案。”上海市地名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2007年籌備上海世博會期間,結合當時全市道路名稱英譯現狀,上海對道路通名、專名的譯法再次明確作了統一要求。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上海的路牌是在2001年舉辦APEC會議之前,統一改為英語譯名標注。
用“Lu”“Jie”給誰看呢?這位負責人認為,既然是方便外國人的,通名部分還是用英譯比較好。而專名部分,很多沒有對應的英譯,用拼音會更合適。比如,大沽路,英文譯名Dagu Road;北蔡大街,Beicai Street。
記者查閱《上海市道路名稱英譯導則》,其中明確了通名部分的不同譯法:路,Road;支路,Branch Road;道,Avenue;弄,Alley;巷,Lane;徑,Path,等等。對道路名稱中使用方位詞和數詞的譯法也做了規定。比如,中山東一路,譯為East Zhongshan Road Number One,縮寫為Zhongshan Rd.(E-1);不表示同一條道路不同路段的屬性詞則采用音譯,使用漢語拼音。比如,北蘇州路,Beisuzhou Road;豫園老街,Yuyuanlao Street。
上海的《導則》中還明確了幾個特例:中環路,Middle Ring Road;世紀大道,Century Avenue等。這幾條道路的專名部分沒有采用漢語拼音,而是使用了英譯。
語言學者:標注不只是翻譯,也是話語權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地名標識用“Rd”還是“Lu”,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國家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的幾任司長曾在多個場合明確表態:地名譯名采用“Rd”,既沒有法律依據,也不符合國際通則。
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國內的地圖全部統一使用漢語拼音標注地名。因此,外國人在中國要想利用地圖找到相對應的地方,如果地名使用英語譯名就可能讓人摸不著頭腦。
“地名標注表面上是一個翻譯問題,實際上是話語主權的問題,國外如日本、韓國、泰國等都是采用本國文字的羅馬拼音標注,在此基礎上才考慮英文。”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施正宇說。在她看來,“使用英語譯名就是國際化”是一個認識誤區。一味強調使用英語以接軌國際,是語言不自信的表現。
“法國巴黎的路名都用法語拼注,奧地利維也納的路名用德語拼注,這些國際大都市都沒有采用英文,為什么不讓外國人認認我們的‘Lu’呢?”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有人提出,“有很多不使用英語的外國人來中國訪問,既然標注了英語,為什么不標注別的語言?”在很多國家,路牌指示并不采用多種語言,只在旅游景點使用多種語言標注。
記者采訪的幾位上海市民則對“Rd”“Lu”之爭表示淡然。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長期關注上海歷史文化研究。在他看來,地名標識用英譯還是用漢語拼音,“說不上誰好誰不好,上海的做法不合規定,但也是多年來約定俗成的。”
“不管使用何種語言標識,對于外國人來說,根本的是標識的指路功能。”上海市地名辦負責人說,“1994年,上海有3000多條道路,現在已經增加到10000多條道路。地名傳后世,命名非小事,目前*重要的是保持城市路名標識的準確性、整體性和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