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小南曾在網上發起提問:如果每個省,只能報一個較經典的景區,河南的,你選哪個?
在自然景觀方面,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答復,有說云臺山的,有說白云山的,也有說老君山的。但是人文景觀方面,大家的回答卻出奇的一致,表示龍門石窟的厚重、莊嚴、大氣與恬淡,不但能代表老家河南,也能代表巍巍中華。
的確,幾千年的歷史,賦予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造就了河南數不盡的特色旅游景觀,比如少林寺、殷墟、紅旗渠等,每一個都堪稱經典。但在這眾多的景觀之中,令人印象較為深刻的,又莫過于有著1500多年歷史,帶著殘缺美的龍門石窟。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眾所周知,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為東漢時期。但彼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并不廣,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開始在華夏土地上進入興盛,一時間京城內外寺院林立。從杜牧所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足見佛教的興盛。
而與南朝對應的北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即公元477年),北魏佛寺有6400余座,僧尼77000多人。到北魏末年(公元534年),北魏寺院更是達到了30000余座,僧尼200萬余人,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而中國的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中,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都開鑿于北魏年間。
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于云岡石窟之后33年。彼時,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此前西漢、東漢、西晉都曾定都于此),于是在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資料記載,龍門石窟自公元493年,在龍門西山開鑿古陽洞開始,此后在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北宋、明朝都有修復和續作。前后跨越多個朝代,營造時間長達400余年。
與之齊名的云岡石窟,其開鑿時間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即公元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即公元524年)止,前后時間不過60余年。
不過,在龍門石窟多朝營建之中,又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較大,長達150年之久。據資料顯示,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而龍門石窟規模較大、藝術較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便是開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奉先寺共有九尊大佛像,中間的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凡是到過龍門石窟的人,無一不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與莊嚴所震撼。
此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據說是按照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而成,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大佛的眼神始終注視著你,讓人驚嘆不已!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雖然歷經400余年的不斷營建,才形成了如史詩般恢弘的摩崖群雕。但由于長期面臨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龍門石窟的群雕,也早已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大大小小的佛像早已身首異處,令人心痛不已。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資料記載,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盜鑿破壞便十分嚴重。北周武帝時期與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毀佛寺、砸佛塔、毀佛像、毀佛洞石窟,龍門石窟也未能幸免。民國時期,在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佛像佛龕。此后,更因為戰亂空虛,龍門石窟諸多佛像受到瘋狂的盜砸。
不完全統計,在20世紀三十年代左右,僅破壞較嚴重的96個窟龕,就盜走佛、菩薩等主像262尊,毀壞各類造像1063尊,毀壞浮雕、碑刻40多處。與此同時,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流散在世界各地,再難尋回。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好在,龍門石窟仍存有佛塔70多座,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品,造像10萬余尊,是我國現存窟龕較多的石窟。這些形制瑰異、琳瑯滿目、各具特色的的石刻雕塑藝術品,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河南必去的景區:不是云臺山,不是少林寺,而是這里
也正是因為此,龍門石窟先后被公布為“中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第壹批國家風景名勝區”、“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而龍門石窟更是河南第壹個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如果你有空,不防來龍門石窟走一走。相信當你踏入此地,一定會給你一場視覺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