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景區高票價問題,一直是輿論關注熱點。國家發改委此前表示,今年“十一”黃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將切實降低一批重點國有景區偏高的門票價格。日前,北京市發改委明確要求各區制定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方案,在9月15日前匯總降價情況,糾正不合理的收支。
不對比就沒有說服力。據智研咨詢數據,我國景區門票均價占人均月收入比重達到2.70%,而法國僅為0.37%、美國僅0.10%,相對于國內居民收入水平來看,我國景區門票價格較高。討論國有景區門票,不能忽視這個事實。
國家發改委此前表示,部分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偏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成本構成不合理、不規范,承擔了一些“額外負擔”。可在事實上,并非所有景區都承擔了“額外負擔”,很多景區不僅自身收益豐厚,而且獲得了政府大量補助。即便承擔了“額外負擔”,有些景區也能游刃有余。這也很難解釋,為什么一些“不差錢”的景區依然保持著高價,為什么像西湖這樣的景區可以做到免費?
分析國有景區定位,“額外”確是一個重要視角。只不過不是“額外負擔”,而是“額外擔當”,是國有景區必須要挑起應該挑起的擔子。正是從“額外擔當”出發,國有景區降價勢在必行。
城市如人,有特色才被需要。特色之體現就是標識。推進高質量發展,就要維護、提升和打造幾個具有鮮明新時代印記的新標識。對于任何一座城市來說,重點景區都不簡單是一個景區,而是具有標識意義。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城市才舉全市之力打造景區。而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以景區為支撐的現代旅游業,也是轉型升級的一個方向。現在,很多城市都把旅游作為基本產業來打造,單純景區,僅僅門票,能夠成就基本產業嗎?
可以講,幾乎所有重點景區,對于所在城市,都具有標識意義,也是打造旅游產業的一個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景區形象其實也是城市形象,很多景區甚至比所在城市還有知名度,如果景區形象不佳,城市形象必然受損。而就打造旅游產業來說,景區只是一個點,并不是全部;景區門票只是一個很小構成,根本成不了大頭,景區只有服從服務于全域旅游大局,才能無愧于城市的期待與向往。對照這樣的標準,很多高票價景區其實是有愧于城市的。
提到景區門票,一個必提的正面典型就是西湖免費。如果單比吸金力,在西湖面前,很多景區都要采取匍匐姿勢。據說早在2002年,西湖一年的門票收入就達到2000多萬。這么多年下來,西湖少賣多少門票?可是不收門票,相對于西湖形象和所在杭州城市形象的提升,相對于杭州大旅游發展帶來的收益,孰輕孰重,不言自喻。相對于杭州城市形象,相對于杭州旅游產業,西湖在事實上體現了“額外擔當”。而一些重點景區只是一個人“偷偷發財”,由于路徑依賴的存在也很難發大財,其境界,高下立見。
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景區降價難就難在對“額外”的理解上。不排除有些景區存在“額外負擔”,但這點負擔對于城市來說,完全在承擔范圍內,完全能夠找到化解辦法。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重點景區對于所在城市,都是形象上的標識,都是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支撐,都有著必須承擔的“額外擔當”。因此,景區降價的意義遠不止公益回歸,還具有經濟社會意義。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重點景區有何資格獨自逍遙,不承擔對所在城市的責任?遑論高票價背后的門票依賴,也在事實上阻擋了重點景區更大發展。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