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瓦屋山旅游换挡升级
来源:四川新闻网-眉山日报 时间:2011年6月25日
瓦屋山山顶11平方公里的高原平台上原始森林莽莽苍苍,72条飞瀑凌空直下。据统计,瓦屋山有植物3900多种,野生动物460种,其中野生杜鹃达60万亩、珙桐30万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中国鸽子花(珙桐)的故乡”。近日,随洪雅县旅游考察团赴云南丽江考察学习旅游发展。通过考察学习,结合目前瓦屋山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瓦屋山旅游应在不断完善景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抓好项目推进、景区管理、宣传营销、旅游环境建设,确保瓦屋山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瓦屋山旅游开发情况
2010年4月22日,洪雅县人民政府、洪雅林场、瓦屋山旅游公司三方正式签署了《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经营开发补充协议》。按照协议规定,瓦屋山旅游公司计划在2010年—2015年投入资金5亿元深度打造瓦屋山,力争3-5年将瓦屋山景区打造为4A、5A景区和***地质公园。2010年9月,瓦屋山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成立后,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三联动”、“六大景点建设”、“三带动”旅游开发思路,全力推进瓦屋山旅游开发。
“三联动”,即政府与业主联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山水联动(在打造瓦屋山核心景区的同时,充分开发雅女湖发展大瓦屋山旅游),景区内外联动(景区内打造与景区外打造相结合)。“六大景点建设”,即在核心景区外打造繁荣场镇、活跃王坪、热闹射亭、狩猎雷坪、悠久复兴、生态张村六大景点。“三带动”,即通过瓦屋山旅游开发带动库区移民后续经济发展、带动全县旅游发展,*终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一年多时间,瓦屋山旅游开发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逐年持续增加,关联带动效应逐渐显现。金花桥停车场、省级地质公园遗迹保护一期工程、瓦屋山形象山门、引水入镇和拦河坝、场镇老街风貌改造竣工;瓦屋山登山游步道、金花桥溪谷栈道、形象山门广场、滨河栈道、杜鹃园绿化等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仅今年,瓦屋景区已接待游客22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成为库区群众增收的**大支柱产业。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盘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瓦屋山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等工作,与“建设全省**旅游目的地”要求还有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可进入性差,瓦屋山距县城90公里,景区旅游主干道弯多、坡陡,让一部分游客望而却步;二是接待能力不足,目前核心景区的索道每日运载能力不足3000人,旅游旺季尤其是节假日,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三是景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从业技能低;四是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五是景区旅游经营项目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景区“农家乐”大多是家族式经营,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活动项目几乎千篇一律,缺乏带有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六是景区农家乐与旅游公司在经营管理还存在“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现象。
三、关于瓦屋山旅游开发的打算
一是以项目推进为重点,抓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核心景区项目建设,开工新建景区内环线公路、交通索道,启动金花桥停车场扩建工程、珙桐山庄、象尔山庄改扩建工程,完成古佛坪—瓦屋山顶登山游步道、金花桥溪谷栈道。竣工“繁荣场镇”一期工程,**完成瓦屋山形象山门广场、滨河栈道、杜鹃园绿化、场镇排污系统改造工程。启动景区电力设施改造、中华杜鹃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工程。
二是以提升培训为突破口,抓好景区旅游管理。对宾馆、农家乐、乡村度假酒店进行分别指导,分类提档升级,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创建**农家乐、乡村度假酒店。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工作,针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不同的侧重指导,并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服务意识和从业技能水平。加强景区规范化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强景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整体提升瓦屋山旅游服务质量和对外形象。
三是以打造旅游品牌为目标,抓好景区宣传营销。充分利用瓦屋山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举办杜鹃、冰雪等节庆活动为载体,平面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并重,“双拳出击”大力挖掘突显本土特色的旅游文化、自然资源产品吸引游客。开展“百名记者探秘瓦屋山人文、地质资源”活动。建设瓦屋山旅游资讯网上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瓦屋山旅游资讯,让游客多渠道了解瓦屋山,提高瓦屋山知名度和美誉度。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商品,重抓旅游产品宣传营销,使景区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经济发展优势。
四是以换档升级为目的,抓好景区旅游环境建设。旅游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旅游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景区管委会以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为旅游企业、农家乐、酒店提供便捷服务,及时化解矛盾,服务产业升级。以建设全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建章立制,深入开展诚信建设、诚信教育,改善景区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协会建设,通过行业自律,规范旅游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