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日报
编者按襟带南淝河,怀抱大巢湖,合肥自古就是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城市,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的灵魂。保护母亲河,防治水污染,我市一直不遗余力。从今日起,本报与市环保局联合开设“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专栏,**立体报道南淝河及其支流综合治理情况,查看现状、剖析原因、介绍举措、曝光违法,为母亲河保护鼓与呼,为水环境治理加油助威。
本报讯今年端午节,是高刘社区岗北居委会居民王家洲离开老宅后过的**个传统节日。“有些不舍,但是为了保护母亲河,我们也心甘情愿。”今年4月,王家洲和600多户乡亲在一周时间内搬出了祖居之地,即将住进**现代的安置房。据高刘社区党委书记余启宁介绍,南淝河源头方圆5公里内的居民已全部迁出,今后这里将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上,打造一个4a级的南淝河源头风景区。
探寻南淝河源头曾有许多野生甲鱼
“南淝河源头”这一标志性石碑就立在高刘社区岗北居委会。王家洲的老宅就在石碑南面的何老家村民组,相距只有100米。
南淝河源头,是一条清清的小溪,溪流上方有一座古老的“红石桥”,河畔长着成片的芦苇和菖蒲。今年43岁的岗北居委会书记郑砥回忆说:“过去河里不仅有大量的鱼虾,还有成群的甲鱼,自从有人用电瓶捕鱼后甲鱼就很难再见到了。”不过,现在这里已经被严格保护起来。
如果说大石碑是南淝河源头的地标,那么红石桥则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郑砥介绍说,这里曾经是寿县刘岗镇通往长丰双墩镇的交通要道,年复一年人们推着独轮车从桥面走过,红色的石桥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小溪从红石桥出发,向南流淌3公里,即到滁河干渠,再向东南一直流到董铺水库。纵观南淝河,绵延70余公里,穿越合肥主城区,*终汇入巢湖。
现状既是三地交界处又是东淝河源头
南淝河源头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恰在江淮分水岭岭脊,既是三县(区)交界地,又是两河(南淝河、东淝河)源起处。
以岗北居委会为坐标,向西3公里为寿县刘岗镇,向北1公里是长丰县岗集镇。因为这里两河相汇,故有“合肥”之名,东淝河源头就在红石桥向西1公里之地。
两大淝河的共同根源,位于岗集镇双庙村一片面积200亩的水面——老坡堰。从源头“分手”,以江淮分水岭为界线,东淝河向西北奔流汇入淮河,南淝河向东南流去终归长江。
保护源头5公里范围内居民迁出水源地
悠悠南淝河,合肥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源头,首先要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搬迁是*好的选择。
从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启动建设开始,保护南淝河水源地就被系统纳入规划,在示范区安置房建设规划中,专门列出了水源保护地安置房项目。
今年4月,江淮分水岭上春暖花开,岗北、宝教寺两大行政村位于南淝河水源保护地5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正式启动搬迁。保护水源地行动,得到群众热情支持,一周时间内,包括王家洲老人在内的1000余户、3000多位居民迅速完成搬迁,无一例**投诉,无一家钉子户。据悉,搬迁村民即将住进水源保护地安置房。
展望立足生态农业打造4a级风景区
迁走居民后,未来南淝河源头将怎么保护,怎么在保护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发展?
在岗北居民委员会,郑砥向记者讲述了保护规划。“立足南淝河源头的独特资源,依托江淮分水岭岗冲起伏的特殊地貌,赶乘空港发展的时代东风,保留村民原有房屋和老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4a级南淝河源头风景区。”
未来,南淝河源头风景区将紧邻宝教寺水库,西临王长路,北接新港路,南至团肥东路,东接206国道,包括高刘镇的岗北居委会、宝教寺村、岗集镇的松棵村、小庙镇的段冲村、三十岗乡的瞿嘴村、堰稍村等。在这里,不仅有现代农场、农耕体验区,还将有垂钓中心、原乡民宿、水上项目运动训练基地。
在南淝河源头风景区,还将重点保护抗战旧战场,也就是长岗大捷发生地——北凹子(长岗老街北面的一个小盆地)。1942年发生在“北凹子”的那场伏击战,中国**以较小代价让300多日军葬身在此。留住抗战遗址,让人们在感受乡村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品味八年抗战的历史烽烟,缅怀抗日先烈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