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摘牌倒逼旅游服务提升

      

news.hexun.com 2018-11-07 08:41
程汉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内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公告》,因山西省晋城市丹朱岭旅游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吊桥公园、吉林省四平市伊通牧情谷景区、江苏省苏州市西园寺景区、浙江省宁波市大桥生态农庄景区等11家4A级景区存在景观和服务质量退化、服务设施缺失、厕所**滞后、游客体验度差、旅游功能弱化等问题,对这些景区进行摘牌处理。
景区**评定制度是推动和促进旅游优良服务的一项制度,景区一旦评上4A或5A则意味着景区拥有了一块金字招牌,甚至有了出售高价门票的资格。但是,一直以来景区的**帽子只戴不摘,使得一些地方申报**景区变成了静态的“一锤子买卖”,取得资质后“高枕无忧”,“重申报、轻维护”,结果是“**景区的价格却无**的服务”饱受民众诟病。
近两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掀起景区“摘牌风暴”,已对400余家景区进行摘牌或降级或警告等处理,体现了强力治理景区旅游服务顽疾的决心。同样,摘牌降级不是景区管理的终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让景区“上上下下、进进出出”,进而大力提升景区质量。所以,梳理此次通报所涉及的问题,给每一个景区都发出警示,更折射出当前旅游市场监管的深层次问题。诚如专家指出的,一些地方全力以赴争创A级景区,但成功后便放松懈怠、忽视维护,导致景区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另外,长期以来,各地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过于疏松,相关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给了各种乱象以生根发芽的机会。
就此而言,各地景区被“摘牌”之后,要痛定思痛彻底整改,挽救景区的声誉,努力提高景区管理、经营与服务水平。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要对摘牌、降级、严重警告、警告、通报批评的景区进行长期有效的动态监管,对于积极整改、游客好评度高的景区在一段时间内予以调整,对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的景区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惩治和整改效果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各地景区必须从门票经济的窠臼中挣脱出来,也只有坚持景区的公益属性,才能注重文化**、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要认识到单纯贩卖景点不是旅游业发展的长久之计,配套开发、优良服务、文化挖掘、多元格局才是旅游业成熟的标志。
总之,对于各级别景区资质的授牌与摘牌,需要形成动态管理,能升能降、能授能摘,对于问题严重的,冒出一个摘一个、发现一处降一处,让降级甚至摘牌成为常态,让所有景区都有危机感,以倒逼景区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HN666)
产品搜索
联系方式
产品目录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领域标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