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文化从来都不是景区的灵魂!

      

来源:旅游圈

在这个年头,做景区少有不谈及文化的,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山有水还不行,必须得有文化,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许多景区决策者敏锐的把景区的未来赌在这个“灵魂上”,不就是故事嘛,编!

而事实上,没有景区承认自己没文化,但也没有景区把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投在景区文化建设上,往往是绞尽脑汁(这个成语太残忍)寻得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人物,再扒拉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事故,哦不,是故事,毕竟游客不关心嘛,而且游客很忙,哪有功夫较这个真。

因而造成了景区文化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战术层面的操作却往往被束之高阁,这样的景区灵魂有趣无趣不敢说,但明显尴尬啊。许多恶性循环往往都只是一念之差,关于景区文化这一念,到底差在哪儿了呢?

我们都知道,景区开发就是把资源变成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资源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张家界、九寨沟等资源**的景区早已闻名中外,而很多景区之所以发展文化就是为了弥补资源之不足,那么什么是资源呢?

名山大川是资源,古建遗物是资源,那么文化本身是不是一种资源呢?当然,文化就是一种资源,但是景区开发人眼里看惯了实体的资源,却忽视了虚拟的资源,往往把不成熟的文化经过简单的差异化处理后作为景区产品的一部分通过导视系统等直接推向游客,有历史有人物有故事有风俗这还不够嘛?够!当然够,你已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注意!

但这根本避免不了游客来看了之后觉得你依然没文化呀!不管是汉朝的刘秀还是南朝的公主,不管是奇葩的风俗还是被遗弃的陋习,更有把文化做进游客的钱袋子里的,退一步讲,即便你正常一点,游客依然是无感的呀,就像面对一个山头一条河一样,你总得开发吧总得建设吧,得有步道厕所标识吧,不然我玩什么?!

总之,文化资源不等同于文化,更不等同于你期待的那个灵魂,从资源到产品,可以把资源的自然性提升到旅游产品的层次(如雨林氧吧类),也可以把资源的文化性提升到同样高度(如博物馆类),也可以二者结合,但产品内涵必然是高于文化内涵的,所以,你多编的那些故事跟你多发现的那条沟没有什么区别,它不仅没有增加游览的舒适性和体验性,甚至还会拖垮你的景区。

景区的文化开发也同样必定是一个从资源到产品的过程,而对待文化本身,往往需要进行扬弃,需要创造性的开发,要结合景区文化属性本身,结合产品打造的要求,结合市场的游客需求,才能打造出既符合文化特色,又符合市场定位,又有蓬勃的内在生命力的景区文化产品。

换句话来说,景区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发展文化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盈利,而景区要实现盈利,必然要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景区产品的打造,正源于景区的自然和文化以及其他可利用资源,文化本身的角色,只是景区资源层的一个要素,只是因为长久以往我们忽视了这个要素,所以它才变得关键起来。

而促使文化本身更加关键和重要的一个深层原因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凭物质方面的感官刺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把游客需求推向了精神层面,从这个角度讲,**一步满足市场关于更高层次更新领域需求,率先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景区产品中去,这本质上是一个战略性决策,相信这个结论没有人会反对。

而当前的问题是,不知所以然的战略性重视,往往造成战术上的轻视,而战术上的轻视,则体现在没有专职的人员、资金、部门和章程,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考核体系,所有战略层面的文化意图不能落到实处。景区规划、建设、运营、营销各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景区文化方面既与其他部门存在割裂,在职能上又远不及其他部门,致使景区文化成为战术上的孤岛,不了了之。

景区产品打造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管是自然资源支撑型,还是文化资源支撑型,或是市场强势推进型的道路都只能昙花一现,只有正确认识文化的地位和意义,综合资源特色(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做好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持久的品牌之路。


作者简介
姚杰,从事旅游及景区研究和实践工作七年,现就职于洛阳青要山旅游度假区。

产品搜索
联系方式
产品目录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领域标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071号